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档映陕西】西安闹市区竟有一家肚兜博物馆

    来源:宣传处 作者:贺瑾 发布:2019-03-03( 浏览 6516 人次)

    提起西安一定会想到回民街,回民街的陕西美食全国闻名。而连陕西人自己都鲜有知道的是,在熙熙攘攘的回民街里竟有一家“肚兜博物馆”。

    从北院门进入回民街,便被眼花缭乱的美食和不绝于耳的叫卖声吸引。逛着逛着,右手边出现一处青砖绿瓦、古色古香的建筑,门面上有一块牌匾,上书“榜眼及第”,这就是回民街著名的高家大院,肚兜博物馆就隐藏在这扇门里。推开大门,走过曲曲折折的青石板路,前厅皮影戏的热闹声被抛在脑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室芬芳,一位穿刺绣马褂的女士(肚兜博物馆馆长——张义女士)站在大大小小的肚兜展品中,一瞬间,我们开始了穿越千年的旅程。

    GA8A3524.JPG

    秦时的“抱腹”  后世的“肚兜”

    说起古时的内衣,脑海里立马浮现“肚兜”二字,影视剧向来对肚兜描绘展现得十分香艳。事实上,肚兜这个名字直至明清才有,之前,虽形似,名却一直在变换。《礼记·檀弓》记称:“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有文献记载秦时称为“抱腹”;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曰:“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掩心也”。可见从帕腹到抱腹到心衣,内衣也是越来越与时俱进了。到了宋代,内衣称为抹胸,而到了明清就改名为肚兜了。从文献记载来看,我们后面看到的肚兜,实际上就是来源于秦时的“抱腹”,可见陕西是肚兜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徐珂的《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抹胸,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肚兜,男女皆有之。”与影视剧中表现的香艳画面不同,无论是秦时的抱腹,或是后来的肚兜,主要作用还是为了保暖、防护,这一点也得到了张义女士的肯定。

    微信图片_20190301150630.jpg

    (北齐校书图,男子穿着肚兜)

    哥哥走西口 妹妹绣肚兜护心口

    GA8A3541.JPG

    一种形式,数千年的更迭、发展,肚兜的名字换了又换,作为多年收藏肚兜的馆长张义女士,她说自己最爱的是“心衣”这个名字。心衣的称谓,不仅揭示了贴身贴心的特殊性,而且寄托了古代女子内心的含蓄情感,以针线书写心语,穿于心爱之人,名为裹腹,实则暖心,名为衣体,实则传情。

    肚兜在关中西府被称为“捂腰”,足显肚兜在生活中贴心护肺、束腰暖肚等功能。陕西是肚兜保留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甚至到现在依旧有小儿穿肚兜的习惯。徐珂的《清稗类钞·服饰类》也说过:肚兜,男女皆有之。张义介绍,古时不仅女子、小儿穿肚兜,成年男子也是要穿的,这就类似于现代男子穿背心的道理。女子出嫁压箱底的嫁妆必须得有给未来夫君绣的一件肚兜。给男性绣的肚兜不同于女性,要求图案必有福禄吉祥之意,“刘海戏金蟾”“状元登科”都是最常见的男性肚兜上的图案。

    GA8A3539.JPG

    GA8A3553.JPG

    (男性专用肚兜)

    哥哥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送上亲手绣的肚兜,一来给出门打拼的哥哥带去温暖,二来让他时时刻刻有牵挂,三来也是宣告主权。一件小小的肚兜,竟有如此大的作用。

    北方肚兜的华彩  陕派肚兜的“地气”

    GA8A3529.JPG

    肚兜的款式其实很多,菱形、扇形、三角形、十字形、长方形、梯形等等,用料也很多,棉、绸、麻、织锦、真丝等。北方的肚兜相较于南方来说,更加缤纷多彩,更具观赏性,张义认为这与地域有很大的关系。北方,天气较寒冷,用料更为厚重,厚重有厚重的好处,许多工艺在轻薄的料子上是没有办法展示的,例如贴布、拓印,以及比较复杂的绣法。北方肚兜之所以华彩纷呈,是因为北方比南方从风光上来说,没有那么郁郁葱葱,试想粗犷的黄土地上自然要有艳丽的色彩去搭配,而太多艳丽的色彩到了南方山水之间却又显得多余,这样的服饰色彩文化便由外及内了。

    GA8A3556.JPG

    GA8A3547.JPG

    秦地肚兜所体现的秦地刺绣,根植于黄土地上千年的民俗文化,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融入了难以解开的地方情结。画面生动、造型大胆、色彩浓艳,不少绣图都来源于生活场景,仿佛一秒便将看客带回那时那人。绣戏曲,《西厢记》《牡丹亭》《凤求凰》寓意才子佳人,亦有直接绣上“入洞房”,表达对美好姻缘的大胆企盼;绣传说,《八仙传》《刘海戏金蟾》《燕居 登科》《扼虎救父》,表达信仰和崇拜;绣花、果、动物,牡丹富贵、佛手福寿、水仙单纯、莲花连生、石榴多子、兔子图子、蝗虫繁育等等,绣图说法很多。陕西的肚兜刺绣更有特色的是,许多是看到什么绣什么,不打底稿,搭配出来却极为好看,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也一比一还原,甚是有趣。

    GA8A3509.JPG

    (莲花——连生)

    GA8A3527.JPG

    (兔子——图子,还有口袋方便放私人物品)

    GA8A3545.JPG

    GA8A3512.JPG

    (登科和日日高升)

    GA8A3515.JPG

    (体现当年的生活场景)

    勤俭的拼布设计 不洗的拓印技术

    GA8A3517.JPG

    说到秦地的肚兜接地气,还有体现。从收藏品可以看出,不少肚兜都采用拼布的设计,张义介绍这其实不是专门设计的,而是出于勤俭。当时不少妇女因家中拮据,便想到了用边角料拼接成品的方法,却无意中收获了一种颇为好看的肚兜式样。

    GA8A3546.JPG

    除了拼布、刺绣、贴布等,古代还有拓印技术。拓印技术最早出现在字画上,后来也用在布品上,于是有些肚兜上也有了拓印的图案。但是拓印的缺陷就是,少洗甚至不洗,否则会掉色。张义说,过去外衣其实本身就是很少洗的,古人会用其它方式来保持外衣没有异味,比如熏香、放烟叶,甚至喷酒。

    GA8A3560.JPG

    GA8A3561.JPG

    GA8A3567.JPG

    肚兜的今生——

    gx1137长40宽52A.JPG

    gx1137长40宽52B.JPG

    (镇馆之宝,年代久远,相传是明清时期的藏品)

    秦地肚兜,不仅兜古兜今、兜情兜爱、兜文化,热闹的画面,纵情的一刀一剪,温柔的一针一线,都是特殊的属于陕西的民俗文化。肚兜的内涵虽然丰富,但是收藏之路却异常艰辛。从古至今,肚兜因其特殊性、私密性而无法示人,留下来的资料、照片极少,实物因难以保存,流传下来的更是稀缺。

    从喜爱到沉醉到研究,馆长张义说,现在更多的是传承文化了。“几年前在国外看到一件古老的肚兜,是一位大家闺秀的陪嫁,母亲将女儿婚后不能言说的体己话绣成图于肚兜之上,后来被一位外国人拍走,价格太高了!”由于肚兜许多是丝绸制品,就更加难以保存,张义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希望保护好每一件艺术品,更希望能够在它彻底消失之前,让更多人认识它。”

    我就是肚兜,从古至今,已走过几千年,因我生不能露面,不想逝得那么不起眼,如今将我呈现给你们,希望你们了解我的前世,传承我的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