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立春 今小年
关中过年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算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过小年。有个旧时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白馍;除夕上坟请先人,贴完对联放鞭炮,晚上不睡熬一宿,初一大早去拜年。这二十三,糖瓜粘的意思就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祭灶时,都要将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蓼花糖
这童谣里唱的“糖瓜粘”其实是一种灶糖,就是麦芽糖粘了芝麻,这灶糖还跟咱们三原县的蓼花糖的形成有着渊源。
前清时期,三原城里出了个姓廖做灶糖的小贩,一年腊月,他卖灶糖时遭遇吐槽: “你这灶糖太粘了,把我嘴粘实了。”"他打趣道: “灶糖不粘还叫啥灶糖?我‘廖灶糖’做的灶糖就是以硬和粘出名的,谁家的灶王爷吃了我做的灶糖,都会把嘴粘得紧紧的,到了天帝那里说不成谁家的瞎话!”碰巧回家又遇见他14岁的独生女儿蓼花在吃灶糖时把一个上门牙崩掉了,从此之后, “廖灶糖”一门心思扑在研制酥脆香糖上。后来受到邻居小孩南糖(圆球形的芝麻糖)的启发, “廖灶糖”看到这颗用糯米做的南糖,外面粘着芝麻,拿在手里很轻,也不粘牙,于是拜了南糖师傅。几年下来,他按照酥、脆、香、甜、松的要求,选取原料、筛选制糖的工艺方法,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制出了满意的酥脆香糖,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蓼花糖(本叫廖化糖)了。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避难逃到西安,在陕西巡抚进献给慈禧太后的众多贡品中,有一种就是三原县廖某精制的“廖化糖”,慈禧一吃后,大加称赞,因见糖的形状与蓼花穗状花序极为相象,便御口亲封名“蓼花糖”了。
甑糕和八宝稀饭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更是让甑糕爆红荧屏。孙俪饰演的陕商周莹行走江湖时每次挣到钱,都会兴奋地买块甑糕,婚后,男主对她疼爱有加,每次外出也要买一块又大又甜的甑糕给她。甑糕——这一食物贯穿整剧,甑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食呢?之前“秦风档案”推出的【老字号】“东南亚甑糕”传人亲述:一层米一层蜜的文化传承,详细介绍了甑糕这一美食。
作为陕西人,吃年饭时最后一定要来一道八宝甜饭, 回民坊上的八宝稀饭若干制就成为八宝甜饭,是陕西的特色传统美食之一,据说与"周八士火化殷纣王"的故事有关。八宝稀饭里有花生、芝麻、红枣、银耳、山楂糕、江米、葡萄干以及回坊有名的玫瑰蜜,而八宝甜饭内添加了各类果脯,寓意皆为团圆、甜蜜。
水晶饼
说起水晶饼的起源,则不得不提起北宋名相寇准。据传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梁回到老家下邽县(今陕西渭南)探亲,正逢其五十大寿,一老者献上一罐当地糕饼并贺曰:“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其后当地人为纪念寇准不畏势力,清正廉洁,故称此糕饼为“水晶饼”。
德懋恭的水晶饼
陕西的水晶饼最负盛名的要数“德懋恭”,作为中华老字号的它,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问世至今已有149年的历史。据记载店主姓李,系清光绪初年咸阳籍进士李岳瑞先生的族侄。李进士家住在西安,本人在北京教皇学。李店主少年时在西安“东福盛”酱醋店当学徒,东家见小李好学,制作技艺提高很快,怕日后出师跟他争生意,就在年关之际把他开销(解雇)了。小李在夫人的帮助下,在西大街南广济街口,买下几间门面房开了酱货店,兼营糕点。开业后,小李逐渐迷上了糕点制作,由于小李勤奋好学,多方收集各地糕点配方,钻研其配料、烘烤技术,不久便制作出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口味纯正的陕西名点“水晶饼”,一经上市备受达官贵人及百姓的青睐。李进士高兴之余,就以小李为人作题,取其注重商业信誉、谦恭待人、勤奋好学、期望事业茂盛发达之意,选用《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予懋乃德”之句,给店铺定名为“德懋恭”。
解放初期由于经济萧条,“德懋恭”于1953年12月因资金不足,收入微薄而歇业。1956 年初,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帮助下,这一百年老店才得以重新开业,同年实行了公私合营。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德懋恭”曾先后更名为“东方红”连队、“秦风食品商店”等,最后又恢复原名。1966年,“德懋恭”主要生产水晶饼和五十多种、上百个花色的普通糕点,那时候水晶饼产量反而不大。
据档案记载,20世纪80年代,人们生活开始好转,那时候有一盛景,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购买“德懋恭水晶饼”的群众,从西大街营业部晚上9点半下班开始,就提着炉子排队等着第二天早上购买水晶饼(自发编号维持秩序)。1982年春节,时任西安市市长张铁民到“德懋恭”检查节日供应工作,了解情况后为进一步满足群众需求,特批给“德懋恭”20名招工指标(这在当时很少见),为落实时任市长批示,扩大生产、提高产量,“德懋恭”关闭三间门面房改为生产车间,降低普点产量,全力以赴生产水晶饼,仅水晶饼的年产量由10万斤增至20万斤,但仍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4年全国商业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德懋恭”努力转型,推出新品四色水晶饼、山楂水晶饼、麻沙水晶饼、特制铁盒珍珠水晶饼。1993年春节期间购买水晶饼的队伍长达100多米(从南广济街口排到正学街口),成为当时西安街头一道风景。
如今“德懋恭”不仅有陕西人过节家家必备、外地游客必带的水晶饼,还有散发着浓浓“秦文化”特色的各类糕点,可谓是陕西甜食的翘楚了。
各类糕
陕西人所爱的甜食,还体现在善于制作各类糕上,大部分糕的原材料与时令密不可分,玫瑰镜糕、绿豆糕、桂花糕等。
镜糕
玫瑰镜糕可以说是甑糕的一个变种,以糯米粉为主料,用特制木料雕刻成的蒸笼蒸制一分钟即可出笼,巴掌大小的镜糕形如圆镜,白色糕饼上点缀葡萄干、果脯、芝麻等,食用前还需在上面粘上一层糖,再刷上一点玫瑰,漂亮又不失美味,代表着西安文化中细腻、精致的一面。
绿豆糕
老西安都知道,西安有种好吃的点心叫绿豆糕。绿豆糕是端午的一种时令食物,本来是著名的京式四季糕点之一,也是满族人的传统糕点,在陕西人手中出了名。绿豆糕讲究入口绵软、油而不腻,在细腻的绿豆馅里再夹杂些果仁、豆沙、芝麻、枣泥、葡萄干、花生、山楂,就成了各种带馅的绿豆糕了。
桂花糕
甜甜糯糯、口齿留香用来形容桂花糕再合适不过了。这种曾经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甜食做法简单,原材料糯米粉、糖、蜜桂花,就是这样简单的组合,满足了西安人对于甜食点心的需求。
蜂蜜凉糕
蜂蜜凉糕,类似粽子切成小块拌上蜂蜜,筋软凉甜,香润滑糯,甜而不腻,入口回味悠长,是一种理想的消暑食品。早在唐中宗年间,蜂蜜凉糕就是当时盛行一时的“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那时叫“赐绯含香粽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作诗:“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立团”,就是用来形容它。
昨日立春、今日小年,过了小年就盼着过大年了。过年食甜,新年会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