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咸林中学,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摇篮,它是二十世纪初“教育救国”的思想产物。1907年,杨松轩先生创办了私立咸林中学,这是当时陕东地区唯一的一所中学,曾获得“陕东第一学府”的美誉,也是陕西地区最早的重点中学,更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最早的基地之一。
杨松轩先生是著名爱国教育家,1909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任华州分支部支部长,在辛亥革命西安起义成功时,华州尚未光复,在旧势力和暴动分子的胁迫下,他丝毫不惧,独自坚守学校,守护教学设备。为了办好这所学校,他曾多次赴汉口、上海、杭州、南通及日本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他深知教育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因此,他广揽天下贤能之人,聘请贤才来华州进行教育活动,他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他的长子杨钟健先生。
杨钟健自小跟随父亲身边读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北京大学念书的杨钟健立即投身到伟大的爱国运动中。
1920年杨钟健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且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地质研究团体——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毕业后远赴德国留学,考入慕尼黑地质古生物专业。他始终坚持艰苦朴素、勤奋、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生从事古脊椎动物学。他热爱祖国,用学术救国,淡泊名利,安心治学,把毕生的经历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
1919年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正式成立,杨钟健先生也是会员之一。他书信邀请毛泽东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并收到毛泽东回信。在那个众声喧哗、多元并存、开放包容的时代,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怀抱着各自对“少年中国”的理解,共同加入了这个少年中国学会。他们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以“奋斗、实践、坚忍、俭朴”为信条,让我们看到“五四”时代的理想主义在青年身上的燃烧,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价值观念,追求多元与各自的人生理想,更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信念。
“五四运动”之后,杨钟健受父亲杨松轩的委托,为咸林中学代订进步书刊,并为咸林中学介绍新教员。1921年7月,早期的共产党员魏野畴与王复生、王懋廷等相继来到咸林中学,他们带着红色文化,给咸林中学带来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科学与民主,为陕西带来了希望,为西北地区带来了胜利的曙光。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学校为出发点,开展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生机。
魏野畴到咸林中学任教学主任兼历史教员,对华县旧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反对旧学制,提出新方案,新增了《社会科学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等课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陕东地区的早期传播以及陕东地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和革命活动的开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使咸林中学成为华县的革命摇篮。
王复生早期在李大钊的带领和指导下,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经杨钟健介绍,来到华县咸林中学。王复生与王懋廷的到来,壮大了革命队伍,使得咸林中学成为陕西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早期共产党员:潘自力、杜松寿、吉国桢、高克林等,这些人同时也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渭华起义的骨干力量。
1922年冬,王复生带领进步学生潘自力、吉国桢、关中哲、杨慰祖、杜松寿等,步行20多里到赤水职业学校,和王尚德研究酝酿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成立了跨县、校的进步青年团体——青年励志社;并且在咸林中学组织“民权运动大同盟”,推动学校的民主运动,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渭华地区广泛传播,党团组织迅速发展,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蓬勃开展,为陕东党团组织的建立和渭华起义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