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一声震天巨响,宣告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举世瞩目,举国振奋。仅仅两年零八个月后的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刷新中国速度,夯实国防根基。到了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浩瀚神秘的宇宙太空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星……一系列紧凑的时间节点,一连串耀眼的光辉成果,勾绘出新中国第一代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赤诚奉献与忘我牺牲。
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新中国屡屡受到核威胁、核讹诈,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研制核武器迫在眉睫。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并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祖国的呼唤,让钱三强、朱光亚、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杰出科学家陆续回到了迫切需要他们的祖国。
走进“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第六篇“行动的力量”中就有一组中国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负责人邓稼先的档案,同档案一起展出的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1986年7月17日,邓稼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照片里的他身着灰色中山装,佩戴的正是这枚奖章,旁边是他的妻子许鹿希。值得注意的是,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是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当时他已经是癌症晚期,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邓稼先在病房里接受了这项荣誉,也成为了他生前获得的最后一枚奖章。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邓稼先原本可以拥有平坦顺遂的人生,却为了祖国的发展强盛,抛家舍业,奉献了全部的才智和精力。从1958年接受研制原子弹开始,28载隔绝荒漠,隐姓埋名,长期的辐射伤害和极度疲劳,让他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事迹和贡献已经凝结成永恒的精神光芒,照亮了中华民族永不受人欺负的强国之梦。正如他所说的“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上世纪80年代,新技术的浪潮席卷世界,此刻的中国才刚刚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高科技对很多人而言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关键时刻,陈芳允、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四位为国家前途而焦虑的“两弹一星”元勋以敏锐的触角,率先向国家提出跟踪新技术、尽快建立自己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得到了中央鼎力支持。这项被命名为“863”计划的实施,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了先机。
无论是筚路蓝缕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阶段,“两弹一星”元勋始终将爱国情、强国志深埋心间,为祖国发展大业奉献生命和热血,挥洒青春和才智,让个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也铸就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同一面展墙上,习近平总书记同首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的合影与那张泛黄的照片对比鲜明又相映生辉。因为那串星光熠熠的名单里有和邓稼先一样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辉典范,他们就是于敏、孙家栋和程开甲。“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是于敏对祖国的深情告白;“国家需要我就去做”是孙家栋朴素的誓言;“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程开甲对党的绝对忠诚。
伟大事业呼唤忠诚奉献,伟大精神点亮务实奋斗。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无悔付出、忘我追求撑起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蹚平了国人奔赴幸福美好生活的阳光大道。璀璨的星河见证了科学家们的一片赤诚,数不尽的闪亮名字照亮了国人信仰的天空,也让我们在今天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