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其理论已基本形成,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世界第一部药典《唐本草》由唐代药学家苏敬主导编修成书,中医理论和著作广泛传播到日本、韩国、中亚、西亚等地;宋代,中医针灸日臻完善,成为中医重要的分科体系;明代,中药药典巨著《本草纲目》成书;清晚期,西医传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几近衰亡。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扶持、中医行业的坚持,中医经历复苏、发展、融合创新。199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200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2006年,国家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列入其中,2016年,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三秦无闲草,陕西多名医”。在中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翻看历经161年的陕西“姚氏太和医室”的档案资料,六代人无断代传承至今,为中国传统中医世家传承的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医的发展脉络。
“姚氏太和医室”始创于清代咸丰年间,起源于河北武安,发展于陕西西安。《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之解有不同看法,有一种说法为古之中医强调经验积累和传承,如果一名医生没有三代行医经验的传承,人们是不找他看病的,所以中医世家一直是让百姓感觉亲切又敬重的一种家族存在。姚氏就是这种以血脉繁衍承载医学传承的中医世家。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01
据“姚氏太和医室”的早期档案资料记载,其创立要从“武安药商”说起。武安,旧指河南彰德府武安县(今河北武安市),盛产药材,武安人素有经营药材的传统,彼时药商兴盛时遍及长江以北大半个中国。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姚福年在彰德府武安县城创办“太和医室”“太和发”药行。姚福年行医六十余年,其用药平和,医术精湛,常常药到病除,因此名噪乡里,声名远播。他曾因救治清末名将朝廷重臣董福祥而得赐“四品顶戴”,精于名贵细料药之用法,著有《太和医室秘录》传于后世。
姚福年之子姚占铭,自幼侍诊承习家传中医,除随父学习名贵细料药的用法之外,勤于研习针灸疗法,为民众治病时,常以针代药,发挥针灸治病简、便、验、廉且速效的优势。针灸造诣日深,且晚年编著有《针灸医案》,是为太和医室首部专科验案学术著作。“姚氏太和医室”传至第三代时,已闻名遐迩,药号遍及河南、山西、吉林三省,有“太和发”“源和兴”“天顺玉”“太和春”等八家分号,形成了历史上又一个兴盛期。三代传人姚兴华终生勤于治学及临床,使家传学术理论体系及临床方案逐步完善,太和医室中医药学术特色与文化理念也更加系统化。
大医济众 立足三秦
02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加之日寇入侵,华夏大好河山遍遭蹂躏,民不聊生,百业颓废,各地药商也备受冲击,日渐衰微。据河北省武安市民政局编著的《追忆英烈——武安抗战英烈传》载:“七·七事变”后,日寇于1937 年 12 月侵入邯郸,时任国民党武安县县长吴明龙弃城弃职携款逃跑,武安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中。日寇大肆掠夺经济物质,控制了武安土产的棉、粮、油、矿、木、药等物资,太和医室中医事业几近中断衰亡。太和三代传人姚兴华,在抗战年代独撑危局、欲挽狂澜、苦心经营,行医于武安、邯郸、安阳一带,始终保持着太和医室一脉承袭。
在日寇侵华时,太和医室在“太和发”药垛上撑起支架,架顶再置以灯草、通草、竹茹之类的药材作天然屏障,让周边百姓藏于其中,躲避炮火的轰炸。因连年的灾乱,加之自然灾害,许多百姓无剩余钱财看病,太和医室赊药为百姓治病。同时,为打消患者下次就医的顾虑,减轻患者的就医压力,每年秋收后,“太和发”伙计会上门象征性地收一浅口碗粮,并告知药费已结清,让患者服药无心理压力。
1946年,因躲避战乱、保存家传医术,在姚兴华的带领下,姚氏全家十余口,从河北武安一路迁徙至西安。到西安后,开始置业安家,在东七路买下一所宅院,两代人重操旧业,开始了“姚氏太和医室”在西安的传承发展。
经过了艰苦的岁月,七十年代,第四代传承人姚树棠开始在西安市红会医院中医科工作,夜晚就常在家中为周边邻里诊病。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姚树棠时常赠医施药,用一切办法为邻里救治。一位木匠因患重病,求治于姚树棠,经过治疗病情缓解直至康复,患者为感谢姚树棠的诊治亲手制作了一组沙发赠送,无论患者怎样推辞,姚树棠坚持付了二十余元人民币。后来,家中许多家俱都出自这位患者之手,姚树棠每每按价支付,这其中的有些家俱并不常用,姚树棠只是用这样的方式巧妙帮扶邻里。
建国后首次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衡阳会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开启了中医复兴的新里程,对中医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中医药事业迈过“生死存亡”门槛,迎来迅猛发展的转折点。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暑往寒来、年复一年,姚氏的三代、四代传人投身于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取得了诸多中医学术成就、中医药特效验方成果。
海纳百川 继往开来
随着岁月的推移,“姚氏太和医室诊疗”的传承责任已落在第五、六代传承人肩上。姚氏太和医室的传承不限姓氏、不保密临床学术,吸纳一切愿意加入的优秀人才。通过家传、师传、学传三大部分,众多传人一起深入挖掘、整理“姚氏太和医室诊疗”历代中医学术文献成果应用于临床,目的旨在给患者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共同将这一支医学流派发扬光大。
“姚氏太和医室”作为祖国医学长河的一个代表,自清咸丰年间创立并发展至今,孜孜不息,传承六代,不仅仅是治病救人,其挖掘、延伸的特色中医学术及文化体系(包括诊疗思路、药材炮制、家传方剂),经历了161年临床实践及检验,历代传人合力成书的《太和医室秘录》中记载的经验方剂、药茶药酒配方共计百余种,现应用于临床的已有六十余种,这给中医药学留下了宝贵的学科资料,其用药思路对现代人群的疾病治疗及健康养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独特的“姚氏太和医室诊疗”技艺,被遴选为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翻看了“太和医室”创立以来的历史实物、文献资料、学术专著、文化成果等众多档案资料后,撰写出这一篇【老字号】故事,感受祖国各个领域传统文化的魅力,正是窥一家中医之迹,显祖国中医文化之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