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邹步英“名人档案”交接仪式在陕西省档案局馆举行。省档案局馆长王建领出席捐赠仪式并讲话,随后将省档案馆收藏证书交予邹步英女儿邹小燕手中。省档案局副局馆长郑惠姿主持捐赠仪式。
“少年苦读书、加入共产党、走进中南海、筹建档案馆、八十办画展、共筑中国梦”,这就是国家档案局筹建者之一、原中国档案出版社社长、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邹步英同志一生的真实写照。邹步英,1933年4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礼泉县。195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5月至1953年1月在陕西咸阳专区干部学校学习,后留校工作。1953年至1954年11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厅工作。1954年12月至1989年1月先后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工作,曾任行政组组长、技术处副处长、机关档案工作业务指导处副处长、处长。1989年3月至1993年,任中国档案出版社总编辑、社长。
邹老发表文章40余篇,近20万字,出版著作十余部。曾获国家档案局和中国档案学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档案学优秀成果奖。邹老对档案事业的重要贡献主要有:建国后参与筹建国家档案局,文革后提出恢复国家档案局并带头起草申请文件;首次提出专门档案管理问题,并主编了《专门档案管理》丛书;负责《中国档案分类法》的编制和修订; 参与起草《中国档案法》等。1993年,邹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并被列入《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档案学词典》和《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大词典》。
邹老此次捐赠的116卷珍贵档案中有他积累多年的学习笔记、工作报告、会议发言、考察报告、学术文章、专业著作、老照片、老物件、影视档案、聘书、奖状、书画作品等。这些档案资料犹如一滴映照七彩阳光的水珠,折射出新中国档案事业的辉煌和档案人的精彩,邹老个人奋斗的过程也是我们国家逐步强大的过程,客观反映出国家由衰败到强大再到成功的过程。
王建领局馆长对邹老与其女儿邹小燕女士及其亲属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王局长说:看着邹老八十岁时思念家乡手绘的20米长卷以及众多档案资料,感受到邹老的伟大之处。首先是一种精神,他把个人的精神追求放在第一位,这正是为实现中国梦,我们每个人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他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史家精神于细微之处见真情,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事档案工作60载,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整理出对国家有用的档案资料。邹老出生于国难当头的年代,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选择为国家为民族奉献拼搏,走出家乡,报效祖国,他的一生都在践行他从小立下的志向。邹老捐赠档案这一义举为我们树立了楷模,这对档案界弥足珍贵,档案人历来是收集自己档案的少之又少,邹老把自己的点滴人生整理成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对档案人也是一种很好的启迪。什么是档案?档案就是历史,书写的历史就是档案。邹老提供这么多宝贵资料,源于他长期从事档案工作,具有前沿的档案意识,也就是民族记忆的意识,文化传承的意识。档案不仅是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窗口,更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凭证。入选世界记忆工程的南京大屠杀申报成功正是因为档案资料完整,确凿的证据显示出档案的极端重要性。
王局长进一步说:邹老的人生就是一座丰碑,他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筹建者之一、档案事业发展60年的见证者、更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档案是守护历史的证据、传承文明的纽带,邹老开创了一个先河,将重要的档案资料交国家档案馆保存。每个公民和档案拥有者都有义务把对国家民族有用的档案资料保存下来传承后世。邹老及其家属站在这个高度无私捐赠,这是档案界的一个壮举。今天的仪式仅仅是个形式,行动是最好的答案,我们将用新的工作思路,发挥档案资料资政育人的作用,把死档案变成活的思想库、信息库、文化库、作品库。
邹老的外甥贠克强在发言中说:省档案局王建领局长、郑惠姿副局长以及各位处长为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同志专门举办这样的活动,表明省档案局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现在,省档案局的工作对象和服务范围正在扩展,扩展得更加贴近民众,真正成为人民的档案局,群众的贴心人。以前在省档案馆查档20多次,深知在这里的档案不但保存完好,而且在档案技术保护和保存上都有突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因此舅父邹步英把档案书画放在这里是一个绝好的选择。相信在省档案馆的精心保管下,他的这些档案资料一定能够在存史、教化和资政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陕西画报社、陕西档案杂志社等媒体见证了捐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