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宪法宣传周】宪法知识:我国现行宪法的五次修正

    作者:熊洋 发布:2022-12-07( 浏览 22136 人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我国现行宪法于1982年公布施行,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进行了五次修正。

    我国现行宪法的五次修正

    第一次:1988年4月12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确立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

    第二次:1993年3月29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写入了宪法。

    ·将县级人大代表的任期由三年改成了五年。

    第三次:1999年3月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第四次:2004年3月14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一系列重要条文写入宪法。

    ·将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任期统一定为5年。

    ·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规定。

    第五次:2018年3月11日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将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专门就监察委员会作出规定,以宪法的形式明确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监督方式、领导体制等。

    五次修正对我国现行宪法具有深远影响,使宪法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发挥出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 》2022年12月0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