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运将从1月21日开始,3月1日结束,共计40天,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9亿人次,你准备好了吗?
首次春运棚车上阵 车票可打折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人口流动猛增。在农历春节举家团圆的日子,会爆发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铁路部门造成极高的交通运输压力,周期40天。
事实上,《人民日报》早在1958年2月8日就出现了“春节客运”这个词,并提到由于增加了100万旅客,将现有备用客车全部投入使用,不够用棚车代替,火车票价打八折(火车票打折?这在现在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网络图片:棚车内部没有座位,没有厕所,方便大部分只靠放于角落的一只木桶)
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1957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
春运和火车是原配
说到春运,第一反应是火车,火车早已成为春运的主力军。1980《人民日报》是这样说“春运”二字的: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将增开长途客车24对。看,春运和火车从诞生起就是原配。
现代社会,交通虽越发发达,但人口暴增,加上8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窘迫的春运成了每年的热点话题。西安,作为中国的中心城市,连接南北、贯通东西,是交通的核心枢纽,这样的窘迫在西安火车站便愈演愈烈。
(网络图片)
现代社会,交通虽越发发达,但人口暴增,加上8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窘迫的春运成了每年的热点话题。西安,作为中国的中心城市,连接南北、贯通东西,是交通的核心枢纽,这样的窘迫在西安火车站便愈演愈烈。
(网络图片)
50年未变的西安火车站 80年代中期有了现在的样子
为了应对年年增长的客运量,也为了解决窘境,1982年西安市政府决定进行火车站的改建。改建前的西安火车站,建于1934年,一个大屋顶式样的仿古建筑,只有大约一千平方米,火车是蒸汽机车,用煤量很大,用当年的话说:“是又黑又脏”。就是这样一个火车站,却为西安人服务了近50年。
1983年铁道部批准西安火车站的改建申报项目,西安铁路部门开始征集西安火车站的一期工程候车楼的设计方案,当年预计建设一万二千平方米,投资一千余万元。据我馆馆藏资料介绍,当时有一个方案获得二等奖,两个获得三等奖,还有十个获得鼓励奖。最终以获得二等奖的西北设计院的十三号方案为基础,吸取其余所有获奖方案所长,制定出综合方案,由曾参加北京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工程设计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设计师张镈画出草图,就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西安火车站主楼的样子。
1984年成立西安火车站建设指挥部,一期工程动工,1985年12月31日交付运营,1986年二期工程开建,包括主楼西侧出站口、行包房和东侧售票厅、综合楼等。
(馆藏照片:摄于2007年)
西安火车站和它的春运
我馆馆藏显示,80年代中后期,铁路在春运40天中是绝对老大的地位,1987年春运铁路的客运量就达到了12980万人。80年代中期新的西安火车站投入使用,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西安春运的压力。
(网络图片)
由于西安火车站运营走上正轨,西安铁路部门开始增开列车,1990年增开了7列列车,大部分是开往北上广方向的。后来,西安的大中专院校学生越来越多,1996年西安铁路部门还推出了到大中专院校上门售票的服务,主要售卖北京、上海、成都、汉中的车票。到了2000年,全国旅客运量达到了16.11亿人次,但是铁路运量依旧为1.29亿,并无增长,公路却达到了14.4亿,除了公路外,民航、水运也为铁路分担了大部分春运的客流。2000年春运期间,西安火车站共发送旅客380万,高峰每天的列车达到150辆。
(网络图片)
2018年“西安年,最中国”的招牌,让西安的春运不仅仅是一条回家路,众多游客让西安火车站也承载着迎来送往的任务。很多人说,西安现在有了北客站、阿房宫站,未来还有两个火车站将建(在建中的西安东站,以及规划中的西安南站),西安火车站是否要从现在渐渐退出春运的舞台了。
(网络图片)
然而今年1月15日,随着51086次机车缓缓驶出西安火车站,西安站改扩建工程首次联锁设备换装施工圆满完成,标志着西安站改扩建工程正式进入主体工程实施阶段。
西安火车站从1934年一个独门小院,到1986年总面积达到9300平方米5站台9线路的规模。2007年、2009年因接入西宝动车组和郑西高铁又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增加为6站台11条线。2015年再次进行大规模站改,到2020年它又将以全新的样子面对旅客。
这个老牌的火车站不会像传言那样退下历史舞台,我们期待它成为“最西安”的第一张名片!
(网络图片:新西安火车站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