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档案故事】知否知否——北宋时期的绿肥红瘦

    来源:宣传处 作者:贺瑾 发布:2019-02-25( 浏览 4726 人次)

    最近,不少人又追完了一部长剧——78集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热闹之余有没有思考,这是以哪个朝代为背景,这个朝代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礼仪文化?

    71c6-hqnkypr9153273.jpg

    一部古装年代剧,是不可能完全架空历史的,《知否》的种种细节证明,这部剧参照的应是北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风俗。

    论据一:指向性地名

    《知否》这部剧中有个意外圈粉无数的大娘子,这个大娘子曾对老太太说:“如果当年有您在,那高粱河还能落到别人手里!”著名的高粱河之战,是北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在位期间,北宋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做出的第一次努力,虽以失败告终,却拉开了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序幕。后来由冯绍峰饰演的顾廷烨改邪归正后也一直致力于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也与北宋的历史不谋而合。

    论据二:无子嗣的好皇帝

    剧中展示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皇帝,听良言、不滥杀、无不良嗜好、比较勤于朝政,但比较悲催的是,这个皇帝没有子嗣,于是所有的宫廷线都围绕着立储之争进行。在历史上,北宋也有这么一个皇帝,就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赵祯。历史记载赵祯的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他于是无奈将濮王赵允的第十三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但四年后宋仁宗赵祯的亲儿子豫王赵昕出生,赵祯又将赵宗实送出宫。悲剧的是,赵昕也仅仅活了五年就夭折,赵祯晚年无子,最终只得于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立赵宗实为皇子,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剧中许多大臣总是欺负宋仁宗,历史上宋仁宗也在朝堂上被骂作“孤家寡人”,但是,后世对宋仁宗的评价还是很高的,称赞他当得起“仁”字。其在位期间也确实是北宋各个领域最繁荣的时期。在他54岁去世后,据《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就连辽国国君耶律洪基得到这个消息后,都嚎啕大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表示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论据三:剧中的称呼

    剧中明兰家有位特别会撒娇的林小娘,她一句“红郎、主君”,明兰的父亲骨头就酥了。称呼一家之主为主君,还是挺新鲜的,宋朝真是这样叫的吗?《宋史·列女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是打算纳我为妻妾,让我终身侍奉主君你。”而家中姑娘称父亲为爹爹也是证据之一,《四朝闻见录》里,宋高宗称宋徽宗,就是喊爹爹。但是剧中将大娘子称为主母却是没有根据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宋代多将家中此类角色称为“君母”或是“女君”,剧中如兰管亲妈大娘子叫母亲,宋代释印肃写的一首《颂十玄谈·达本》中,却把亲妈喊“娘娘”。

    剧中非常有趣的一个称呼是“小娘”,也就是大家大户里的妾,南宋诗人陆游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过:“先世以来,庶母皆称支婆。”由此推断,作为南宋的先世,北宋也可能管庶妻称为支婆(确实没有小娘好听)。在欧阳修的《答连郎中》:“承贤郎、小娘子见过。故人有佳儿女,朋友当所共庆也。”可见小娘子这个称呼在宋朝,是指年轻女子的。

    确立了朝代,就该谈谈风土人情了

    t01c9413a13c53c9099.jpg

    时尚篇·红男绿女大袖子对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著名的句子,绿和红在剧中男女主角大婚时在服饰上也有所体现,很多观众好奇,为什么是女穿绿男穿红?

    历史上记载周朝女子出嫁时穿黑色(参考《芈月传》),有出土文物显示似乎从唐朝起结婚女子穿绿,有人说这个习俗到了明朝才改过来,明朝后女子出嫁时就改穿红色了。真的是这样吗?

    宋朝文学著作《梦梁录》、《东京梦华录》都有记载,这个时期的新娘婚服式样:“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镯、金帔坠者是也,亦送销金大袖、黄罗销金裙、段红长裙,或红素罗大袖段亦得。珠翠侍髻、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首饰。”说明宋朝新娘的婚服已经开始流行红色和金色了。

    说到大婚时用绿色,宋人高承编写的《事物纪原》却有描写,新娘要踩着青色的地毯走进新房,且聘礼并不用多,大户人家拼得是嫁妆。

    u=1862600689,4182321106&fm=173&app=25&f=JPEG.jpg

    除去结婚时的衣服,据记载日常的衣服颜色多用鹅黄、粉红、银灰、浅绿、葱白等,以花鸟题材为主要内容,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宋朝的女性在裙子里面是要穿长裤的,但是为了方便,大部分会设计成开裆或者开片的款式。

    20190221160550.png

    一般来说,宋代女子的服装较于唐朝来说,比较保守,以高领、窄袖为主,但剧中为了美观,基本是用了大袖的上衣。我们看剧中的女子但凡要运动、下厨或者插花等,都会用到襻膊,襻膊是用来绑住宽大的袖子,方便劳作的,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百马图中马夫》中写到宋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饪。

    da640014e0644d3e52a0.jpg

    剧中还有在打马球、锤丸的时候用襻膊的剧情,但是运动时宋朝人一般穿窄袖衣服的,所以并不需要襻膊。

    20181025215900_xslcu.jpg

    据史料记载,宋代的大袖,是皇家嫔妃的常服,后来传至民间,成为贵族妇女的礼服,不但贫民百姓不能乱穿,就是大户人家里身份低的女子也不能随便穿。《朱子家礼》称:“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另注:“众妾则以禙子代大袖。”可见地位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只能以禙子代替。

    20190221160508.png

    20190221162317.png

    20190221162327.png

    剧中男子的衣服也花团锦簇、五颜六色,但宋朝有规定,穿袍子,有官者才能穿锦袍,无官者只能穿白布袍。

    运动篇·投壶 捶丸 马球哪个最受欢迎?

    1471319707497.jpg

    剧中男女主角结缘是因为一项运动“投壶”。“投壶”这项运动在古代影视剧中频繁出现是有其道理的。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来源于射礼。古人本来是比较喜欢以比试弓箭为趣的,但由于庭院不够宽阔、宾客众多,就以投壶代替射箭,以乐嘉宾、以习礼仪,而且从操作性上来说,投壶也确实比射箭更简单易学、老少咸宜。《礼记传》中云:“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在流传过程中,投壶游戏的难度增加了,这个在剧中也有描写,什么双耳、贯耳得分不尽相同,历史上还有人别出心裁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宋代司马光的《投壶新格》一书不仅记述了投壶运动的规则,而且还介绍包括有初、连中、全壶、贯耳、散箭、骁箭、有终等共计二十种的投矢的名目。宋代爱投壶的人非常多,这从宋朝的诗句中就能看出来,王安石有诗曰:“问侯客何为,弦歌饮投壶”。苏轼诗曰:“葛巾羽扇红尘静,投壶雅歌清燕开”。《宋史·岳飞传》形容岳飞:“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可见岳飞也是热爱投壶运动的。此外,宋代投壶运动还发展至民间,宋朝后这个游戏逐渐衰落下去。

    res05_attpic_brief.jpg

    捶丸,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关于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为“宁志斋”的人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可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至晚在北宋徽宗。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由于捶丸的活动量不是很大,而又能“收其放心,养其血脉,怡怿乎精神” (《丸经·序》),因此也是妇女喜好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明人杜堇的《仕女图》长卷,图中描绘了明代贵族妇女的休闲娱乐生活,有抚琴、观鱼、游园、 蹴鞠、捶丸等。

    3551562_153806986190_2.jpg

    剧中演的打马球,即骑在马上用球杆击球入门的活动,在我国古代叫“击鞠”。据说这项运动起源于国外,唐朝风靡我国,据传宋徽宗还曾组建过一支女子马球队,但其实在宋朝,打马球远远不如蹴鞠风靡。南宋时期,宋代的球员还组织了博纳养生杯,相当于今天的中超联赛。球员们的团体叫作“齐云社”,是专门的蹴鞠组织,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1863年,现代足球运动才在英国诞生。

    TATd-fxpsfak1735568.jpg

    u=1808899436,3283579337&fm=173&app=25&f=JPEG.jpg

    宋四艺——烧香点茶 挂画插花

    《知否》中,齐衡为母亲过生日的时候讲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这是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的原话,于是就有人将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称为宋代“文人四艺”。

    20190222114353.png

    一般来说,古代的四艺是“琴棋书画”,显然宋朝的文人更加会享受生活,发现生活之美。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有人研究说源于唐兴于宋,宋蔡襄《茶录》载:“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宋朝将茶道玩到极致,经过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等工序,一盏清香四溢的宋式热茶就出炉。而且据记载剧中经常提到七宝擂茶,也是宋朝茶坊常卖的茶品。

    20190222114341.png

    剧中从老太太、明兰的父亲,还有各大小姐,无时无刻几乎都在拨弄手中的香炉。焚香——确实也是宋朝文人风雅之事。《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间香料铺,其门外的广告招牌上书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由此可见焚香在宋朝的普及。剧中焚香工序复杂,还专门请了宫中的教习嬷嬷来教几位姑娘技艺,宋人焚香确实也有一套复杂的工序,品香就更有仪式感了,香友们会将感受记在香簿上,还会写成文学作品。

    插花艺术起源于战国,宋朝时得以兴盛。都知宋朝的都城东京是开封,而与之不远的西京洛阳为牡丹之乡,欧阳修于《洛阳牡丹记》中有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墨庄漫录》中记载:“西京(今洛阳)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花卉展览)。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至梁、栋、柱、拱,以筒储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插花、赏花,挂画、赏画都是宋代文人爱雅的行为。《梦梁录》有:“汴京熟食借,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良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且宋朝是有专门管“四艺”的部门的,据记载,宋朝的一个部门四司六局中香药局管烧香,茶酒司管点茶,帐设司管挂画,排办局管插花。

    地标建筑·樊楼和大相国寺

    1549971330118453.png

    剧中不止一次提到过樊楼,叛逆期的顾廷烨是樊楼的常客,婚后也常带着明兰打牙祭,明兰的前男友小公爷科考时,他的母亲为他包下了一整座樊楼,财大气粗、震惊四座,可见剧中描写的樊楼应该是一座最高规格的酒楼。宋朝真的有樊楼吗?是烟花柳巷还是普通酒楼?当真有那么高大上吗?

    00300129761_11ff7688.jpg

    据记载,樊楼位于宋都城东京的御街北端,又名矾楼,相传樊楼曾是北宋东京最繁华的一家酒楼,在宋真宗祥符年间(1008—1016)它已经是一处很大的造酒作坊和大酒楼了。每年出售的酒曲高达2.5万公斤。刘子翚诗中所说的那样:“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矾楼。”就连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也亲临此楼,并留下一段与李师师相会的佳话。既然有李师师,樊楼当年自然是一处可以寻花问柳的酒楼了。樊楼在1988年重建, 是开封目前最大的仿宋娱乐中心。

    而剧中多次提到的大相国寺,现在也是存在的。在北宋时期,大相国寺不仅仅是一座国家级寺院,而且是东京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有点类似现在各地的城隍庙。每年都会举办两次庙会,供百姓交易,连尼姑都会来兜售绣品,甚至许多退休官员都把自己囤积的民脂民膏拿到这里来变现。如今的开封大相国寺已经是著名的4A景区了。

    历史是档案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对热门影视剧进行解读,用趣味的方式挖掘历史,传播档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