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的"五四运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加上“巴黎和约”的签订,在这种局面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为了使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的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为什么要由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定下这个节日呢?
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是什么样的组织
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诞生源于抗日救国的形势,直接表现为对原有共青团的改造。1936年11月,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投入抗日救亡斗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共青团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造。1937年4月12日至1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延安召开了西北青年第一次救国代表大会,通过《目前政治形势与青年救亡运动的决议》,决定建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作为全国青年救国会成立前现有各地青年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选举冯文彬为主任。至此,共青团中央正式取消,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下设立了青年部,这不仅标志着共青团的改造彻底完成,也标志着青年团体开始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
这一举措使青年运动出现新的面貌,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北平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的青年救国团、广东的青年抗日先锋队等青年抗日救亡组织纷纷建立起来,促使抗日救亡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1937年4月16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陕西延安召开,来自苏区、国统区、沦陷区等二十多个地区的三百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毛泽东、周恩来等重要领导人都参加了会议。会上通过了《全国青年救国纲领草案》,草案决定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会员应是从7岁到23岁的愿意参加抗日不反对苏维埃的青年、儿童。草案中还有专门针对儿童和青年妇女的工作要求,表示要帮助、教育未来社会的主人——儿童,吸收青年妇女进入组织,并使她们享受同等的权利。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提供教育机会,开办孤儿所,禁止残杀婴儿,禁止奴婢、妓女、童养媳制度。
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模范带头作用
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贺龙代表党中央讲话,他表示希望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好的作用推广到全国去。主要任务是武装青年参战、加强文化教育、巩固扩大青救会组织、改善青年生活等。卢沟桥事变后,在认清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并接受中央的指示后,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立即号召会员和全国青年武装起来——上前线!两年内,有两万余青年通过动员到了前线,不少人加入了地方的武装组织。
1938年2月,日寇进攻黄河风陵渡时,边区青救会给青年们下达了紧急任务:不让敌人夺走黄河上一个渡口和船只!青年们积极配合、严防死守,牵制敌人。其中神府青年多次组织担架运输队越过黄河到山西抢救运送伤员,十分危险。少先队、儿童团不分昼夜站岗盘查汉奸,不少儿童团成员都去往医院看护伤员(少先队、儿童团也属于青救会成员),他们在武装保卫边区的战斗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外,青救会还为抗战武装获得坚不可摧的群众基础作出了贡献。1937年,边区青救会向人民群众募集八万双毛袜子,年底前就超额完成任务送给前线的八路军,给战士们身体上的温暖,精神上的鼓舞。
由于青救会有不少娃娃会员,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边区,当年组织了不少文化教育活动,还成立了青年俱乐部,分成各种小组——唱歌组、识字组、打球组,冬天还有滑冰组,春天有春耕比赛组,做到寓教于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青救会在边区活动时,不但做到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而且还主动参加农业劳动,仅1938年边区的青年们就开荒1.7万亩,植树8.9万棵,捡肥料32万斤,砍柴20万斤。儿童团也帮助群众挑水、耕地、放牛、送肥、砍柴。1939年青救会还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
尾声的青救会
随着抗战的胜利,青救会已经不适应当时的形势需要了,这也预示着它将要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事实上,在抗战后期,边区青救会人数锐减,只留下了三个青年干部组织日常工作。渐渐地,大家发现青救会已经不适应青年运动的发展,也不能再满足青年运动的政治要求了,于是研究决定发起筹备解放区青年联合会的倡议。1949年1月9日,边区青救会改为边区各界青年联合会,工作重心转为文化教育方面。
纵观历史,不得不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当时在抗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它号召、组织、领导的青年队伍,是全国一支重要的抗日爱国力量。
建国后的青年工作
建国后,每个时期纪念五四青年节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根据那个时期的国庆,主题也有所区别。
据馆藏档案记载,1954年到1960年,正处于我国鼓励生产发展的年代。所以那个年代,纪念五四青年节的主要主题是劳动,要求青年们以更高的劳动热情和更自觉的劳动纪律,参加社会主要劳动竞赛,创造新的生产记录,节约更多的原料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的生产计划。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五四青年节特别强调要学习毛主席的著作,要求分小组、写论文,形式多样。1980年到1982年,学雷锋风潮高涨,青年节的主题也如此,强调发扬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学雷锋、树新风,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要求树立优秀青年典型,同时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也作出要求,提倡恢复和兴建青少年活动场所,特别是小型的青少年之家、活动站、文化室、图书室等。1988年,首届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活动举行,持续至今。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冉冉升起的太阳。白驹过隙,青年才俊追风逐浪、人才辈出。今天,回首历史,我们要以其为榜样,自强不息,奋力拼搏,让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纪念五四青年节!
(本文部分资料引用《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青年运动》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