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档映陕西】那些年名冠全国的“灯笼村”——三兆村

    来源:宣传处 作者:贺瑾 发布:2020-11-22( 浏览 3165 人次)

    日前,网传又一个老村子要拆了,它便是去年我们在正月十五花灯节写到的因花灯闻名的“三兆村”(【档映陕西】“新”上元观灯纪事)。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对于读者来说略显神秘的老村子到底藏身何处,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本期【档映陕西】带您走近这个因花灯和社火而为人所知的老村子......

    “三兆村”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曲江管委会附近。走进该村,已经看不出这是一个村子,像是个城中村的模样。村党群中心的车书记是“三兆村”的老村民,就由他来讲述有关这个村子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01122170214.jpg

    “三兆村”历史悠久

    “三兆村”附近曾出土一方墓志,墓志文中提到"唐乾符三年九月葬于京兆府万年县三兆村",可见唐时此地已有“三兆村”,但当时墓志中提到的“三兆村”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一个,无从考证;清朝同治年间的《西安府志》中,将今天的“三兆村”作"三赵镇",民国时期改为"三兆镇";清朝时,三兆村因颇具规模而被分成东、西、南、北四个小村,但四小村始终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被同一堵村墙圈着,据说村墙建于明朝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作用是抵御战乱。当时村子东西南北各筑四座门楼,由村墙相连,墙外还挖了一条"护城河"。三兆村的村民相传是汉代所建杜陵的守墓人及其后裔,民国时期,河南军阀刘镇华企图来此盗墓,被三兆村村民神勇打跑。

    “三兆村”的花灯

    中国的灯笼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中期,那时便有了元宵节,过节时要悬挂花灯、赏花灯。传说三兆村民作为守陵人需要照明,于是开始做灯笼,后来代代相传,做灯笼的手艺就流传了下来。有一说法,盛唐时宫廷和长安城的宫灯、灯笼等都是三兆村供的,这也是无从考证之事,但是改革开放后,“三兆村”却真正地成了全国闻名的花灯村。据了解,那时的三兆村民家家户户做灯笼,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有的孩子十来岁就开始跟着家里人做灯笼。“父母就做灯笼,他们小学时就跟着父母学手艺,做灯笼、卖灯笼,做各种各样的灯笼,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灯笼,大家就能做出什么样的灯笼,只要有设计图纸,就能做出来。在三兆村1000多户村民中,有95%以上的人家均会做花灯。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市面上90%以上的宫灯、造型灯,都出自这个村,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兆的灯笼不仅在西安有名气,还走向了全国,一些有远见的村民还把生意做到了国外,那时还出了一些万元户。”车书记说。

    微信图片_20201122165357.jpg

    如今村中为何不见做灯场景?是否“三兆村”已不再做灯?车书记说,现在“三兆村”的做灯产业已经公司化了,有条件的家庭作坊都成立了公司,因为如今许多花灯已经不能靠手工完成了,必须有大型机器的介入,再加上需求量大,工厂化加工是必须的。现在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城墙等不少花灯依旧出自“三兆村”,但一些繁复的大型花灯还需要从外地采购而来。

    微信图片_20201122170220.jpg

    微信图片_20201122170222.jpg

    微信图片_20201122170226.jpg

    据了解,如今西安周边的县城,娃娃们耍的灯笼基本上都出自三兆村。

    微信图片_20201122170229.jpg

    “三兆村”的社火

    除了“花灯”,“三兆村”的社火在西安也是出了名的。

    二月二龙抬头,是历年“三兆村”的社火表演日,东西南北四个社火队相逢,花炮火铳、震耳欲聋,社旗林立、锣鼓喧天,长达几里的表演队伍,一路行来载歌载舞。“三兆村”的社火表演内容丰富、阵容庞大、现场气势恢弘,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微信图片_20201122170234.jpg

    微信图片_20201122170237.jpg

    微信图片_20201122170240.jpg

    “三兆村”的社火历史悠久,盛行于明清。建国以来,“三兆社火”多次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年节庆典、文化艺术节、城运会开幕式等活动的表演,还屡次在市区锣鼓赛、社火精粹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车书记说,“在十五六年前,来看我们村社火的观众都不下十万人。寒冬腊月,不少演员耍起来都是赤膊上阵,能不好看么。”

    西安的城镇化进程,让村庄变城中村最后彻底城镇化,这是社会进步不可逆的步伐。高科技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但文化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无论用何种方式,尘封的档案故事应被一一记录,就像“三兆村”的手艺一样代代相传,当有一天需要寻根问祖之时,方能有据可查。

    图:贺瑾(部分图片为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