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作为炎黄文明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始,历朝历代政府都会举办祭祀黄帝陵仪式,此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根据陕西省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近现代黄帝陵公祭流程大致分为十个步骤:一、全体肃立;二、主陪祭人就位;三、奏乐;四、敬献花篮;五、行三鞠躬礼;六、恭读祭文;七、讲话;八、绕陵一周;九、留影;十、植树。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祭文的内容。
纵观馆藏档案中每个时期的祭黄帝陵文,无不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祭文,用词考据,但内容较为空洞,如精致的空中楼阁;解放后六零年代的祭文,提到了正在进行的“五年计划”与大力推进的工业化生产运动,富有浓重的时代气息;八零年代以后的祭文也精确反映了国家的政策与发展方向,清醒实际而又充满敬畏之心。
在所有的祭文中,最激荡人心的一篇要属由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亲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日本侵略军自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逐渐侵占了东三省等地,至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时正值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军来犯之际,国共两党趁此时机首次共祭黄帝陵,这一行动对唤醒中华儿女共同抗日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祭文如下: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祭文的文采斐然自不必多说,内容上既点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与无与伦比的文明,又点醒了中华民族当下面临的艰难处境;既说明了当下有无数的卖国贼和汉奸,又庆幸更多的中华儿女是英勇无畏的战士;既提醒抗日战争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又坚信这条道路的结局一定是光辉灿烂的;最后在祖先面前立下坚定的誓言。从此,黄河畔,长江边,长城上……无数的中国人手挽手站在一起,变成了一堵打不垮、推不倒的用鲜活的血肉垒起来的铜墙铁壁,他们前赴后继,至死不渝,最终把侵略者赶出了国门,若祖先泉下有知,定会为如此有骨血的后代而骄傲自豪。
当下,面临前所未有时代之大变革环境的我们,又该用怎样的精神、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文采、怎样的成绩、怎样的祭文去告慰祖先的英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