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革命的火种在吴堡燃起,1926年夏建立第一个党支部,在革命先驱王国昌、慕生桂、慕生忠等人的带领下,全县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8年3月,人民解放军捷报频传,在一片大好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东渡黄河,向华北实行战略转移。经过反复商议,最终把东渡的地点选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园则塔渡口。同时,为了迷惑敌人,还在川口渡口以北的佳县木头峪渡口、以南的拐上渡口、宋家川渡口分别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渡河活动,以掩护川口的渡河行动。
3月23日上午,岔上镇川口村的园则塔渡口早已有大木船停靠在岸边,几十名健壮的黄河水手,也早已做好了渡河的准备,一切就绪,大家静静地等着几位重要人物到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在这天中午前赶到了园则塔渡口。到了午饭时间,他们没有让当地老百姓准备饭菜,而是坐在河滩上简单吃了一点随身带的干粮。为了防备敌机偷袭,毛泽东和中央机关决定午饭后就渡河。下午1时左右,毛泽东与送别的人群一一握手告别,然后转身深情地看了一眼陕北大地,依依不舍地上了船。船工用撑杆缓缓地将船撑离了渡口,毛泽东不肯坐下,坚持站在船上,久久挥动着两只大手,向岸上的人群致意告别,也向生活了13年的陕北告别。望着渐渐远去的堤岸,毛泽东静静地坐在船舱里,表情严肃,凝神思索着。大约二三十分钟后,渡船避开一个又一个漩涡,顺利抵达了黄河对岸——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的黄河滩头。下船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与前来迎接的地方领导同志热情握手,互相问候。向前走了十多步,毛泽东忽然立住了脚步,慢慢地回过头,凝望着黄河对岸苍茫的陕北大地,深情地说到:“陕北是个好地方!”
胜利东渡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毛泽东从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北,走向西柏坡,走向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