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4月11日,由于战略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后方委员会,这个组织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又在建党立党的征程上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由于无力继续进行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便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作为大后方的延安笼罩在紧张的战争气氛中,成为了前线。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放弃延安进行战略转移,在叶剑英、杨尚昆的指挥下,3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在西北野战部队的掩护下,全部撤离延安,同时中央直属队将转移到晋西北。3月29日,中共中央于陕北清涧县枣林沟村举行会议,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党中央的精干机关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和一部分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各项工作。随后,中共中央又决定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在晋西北临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3000余人,经过艰苦行军陆续到达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及其附近的10多个村庄驻扎,随后从国民党统治区撤回的干部也陆续到达三交,最多时达5000余人。中央后方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有军委总参谋部一、二、三局的部分人员,军委总卫生部,中央办公厅、城工部、交际处、外事组、立法委员会、妇委、工委等部分单位以及中央警卫团的一小部分人员,还有一些烈士家属。
中央后方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协助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为此,既要担负中央的后方保障工作,更要做好参谋部的工作,中央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要了解全国的战争动态和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主要靠后委提供情报,中央同全国各战略区的通讯联络,也主要靠后委保障,中央军委的电台90%以上都集中在三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绝大多数都由后委转达。各战略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地下党的许多电报,也是由后委向中央转报的。
经过中央后委的一系列情报工作,不仅保证了中央和军委耳聪目明,能够有效地进行指挥,而且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各战略区的作战行动。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进军鲁西南、挺进大别山等战略性作战行动中,中央后方委员会的情报部门都先后及时提供了国民党军队的作战部署、兵力配置和蒋介石对战局的判断等极有价值的情报,使得作战部队能够正确选择战机和作战方向,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中央后方委员会还是一个人员和物资的中转站,由中央工委和各解放区筹措的供应中央的物资、经费,以及部分兵员,都是先集中到后委,再由后委运送给中央延安的,中央后方委员会还多次同各战略区联系,为陕北战场征召、训练新战士。
1948年3月,中央前委与后委在临县会合,随后,毛主席一行经晋绥军区驻地蔡家崖,翻越五台山和太行山脉,抵达河北省阜平县的城南庄,5月26日到达西柏坡,与中央工委在河北省西柏坡会合。中央后方委员会完成其历史使命,于5月23日宣布撤销。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吕梁精神,是激励党员干部开拓进取、矢志不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