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现存于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革命纪念馆早年的党史通讯,“鲁艺”这个名字浮现出来,这所在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高等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如何,在党史上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党史中的“鲁艺”。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他说:“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
时代背景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华北战场,掀起了敌后抗日的浪潮,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干部前去开展工作。这时,毛泽东提出:“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瓦窑堡会议把“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确定为党的一项任务,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泽东又提出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是共产党的大事”。鲁迅艺术学院就是在这样的战时背景中诞生的一批学校的其中之一。
鲁迅艺术学院
1938年2月,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发出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文中说,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已是不容稍缓的工作。我们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国最大的文豪鲁迅先生为名,这不仅是为了纪念我们这位伟大的导师,并且表示要向着他所开辟的道路大踏步前进。
1938年4月10日下午2时,中共中央在陕西延安城内凤凰山麓的大礼堂里,隆重举行了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典礼,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成立之日,鲁迅艺术学院发布成立宣言:在全国军队、全国人民誓死抵抗的今天,我们宣告鲁迅艺术学院的成立。并不是打算在全国总动员中作歌舞升平的幻想,尤其不是想逃避现实;恰恰相反,它的成立,是为了服务于抗战,服务于这艰苦的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伟大的神圣的抗日战争中,鲁迅艺术学院的成立,就是要培养抗战艺术干部,提高抗战艺术的技术水平,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使得艺术这武器在抗战中发挥它最大的效能。我们相信:艺术不仅能唤起民众,而且可以组织民众,武装民众的头脑。毛泽东专门为“鲁艺”题写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并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在后来对师生们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器。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到革命斗争中去,他还说:《红楼梦》里有个大观园,抗日民主根据地就是大观园,“鲁艺”的大观园在太行山、吕梁山。
在延安七年半的时间里,“鲁艺”开办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培养了大批人才。“鲁艺”还创作了诸如《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极富影响力的作品,活跃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文化生活,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并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影响。
馆藏及延展
1943年4月,在延安的“鲁艺”并入延安大学文艺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原“鲁艺”部分人员迁往东北佳木斯组建为东北大学文艺学院。1949年12月,由“鲁艺”在华北部分人员组成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与“东北鲁艺工作团”一部分,组建了中央戏剧学院。1996年,延安大学恢复重建鲁迅艺术学院,自此便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的发展创造和输送人才。
位于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窑洞数十孔,这里是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65年左右,据我馆馆藏记载,延安革命纪念馆还根据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开始为恢复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遗址和铺陈工作进行筹备,并在1966年在中央美术馆举行内部陈列以便征求多方意见修改,此项工作旨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根据馆藏的另一份文件显示,1983年,我省的相关部门曾对旧址进行了修缮,然而因缺少辅助陈列等种种原因,此处始终未对大众开放参观,1996年,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到2014年延安市委市政府成立“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开始对这里进行片区规划,2019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文艺干部的重点艺术院校。它不仅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的文艺宣传人才和艺术管理干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在中国的艺术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随着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的迅速发展,深入挖掘鲁艺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提高当今人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今虽不是战时状态,但在没有硝烟的大国战场,总书记再次强调了领导干部培养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党、主要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