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档案故事】由古鉴今,屈原精神的当代启示

    来源:宣传处 作者:贺瑾 发布:2021-06-14( 浏览 1890 人次)

    微信图片_20210614184536.jpg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毛泽东《七绝·屈原》)

    60多年前,莫斯科举行世界和平大会,中国向大会赠送了一幅屈原的画像。同一年,屈原和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古巴的马蒂一起成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从毛泽东主席专为端午节、为屈原提笔赋诗可以看出他非常喜爱屈原。

    毛主席十分推崇屈原,在很多外交场合向海外推介这位先贤,并且他曾在多个场合推崇过这位古人。1954年,来访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离京到外地访问,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泽东主席等中国领导人辞行,毛主席当场吟诵了屈原《九歌·少司命》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诗句,来表达对尼赫鲁的友好之情,并向他介绍了屈原的生平;1972年,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会见结束时,将一部《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他为何推崇屈原,屈原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当下人学习的呢?

    当年屈原看到楚国山河破碎,写下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江。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以说屈原是一个见多识广,对内通晓治国,对外社交能力很强的才子。当他怀才不遇、遭遇排挤、不受重用时,虽报国未遂、远离楚宫,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屈原没有选择“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而选择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可谓是无私无畏、勇敢高尚。“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的爱国情怀,屈原一生秉持。

    爱国主义是检验个人行为的试金石,是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及“屈原的爱国精神”。他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异常惨烈,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便是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到,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正指爱民为民的精神;2018年6月13日,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12年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8届大会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再次阐述了屈原的“求索”精神。他说,早在23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就发出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这不正是习总书记强调的勇于探索,以改革创新推动伟大复兴中国梦吗?

    可见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两位领导人对屈原精神都是极为推崇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要弘扬传统文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不仅是表面含义,还要挖掘其深层价值。

    今日端午,祝您端午安康,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由古鉴今,牢记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