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文物中的档案故事】核酸贴纸第二波解读,这次你看懂了吗?(上)

    作者:贺瑾 发布:2022-10-30( 浏览 2937 人次)

    还记得今年4月,“秦风档案”公众号推出的《有文化有内涵!“清零护卫”贴纸的背后......》一文,介绍了“清零护卫”贴纸背后相关的文物故事,一经推出饱受好评。最近,西安疫情形势严峻,大规模核酸开展的同时,频发的核酸贴纸再度展示陕西作为文物大省的家底儿,这些文物主题的贴纸你知道它们的出处吗?这期就由小编带您追根溯源一番吧。

    2.jpg

     9月23日,发放的贴纸“战国错金杜虎符”

    “虎符”就是我国古代用于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兵符,因其形似老虎而得名。“虎符”由左右两半组成,各自的铭文完全相同,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领军队的将领,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两半相合,方能调兵。

    “战国错金杜虎符”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重0.08千克,1975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该虎符虎身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意为:调兵之符,右半存于君王处,左半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五十人,杜地将军的左符须与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验无误,才能行动。但如果遇到需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

    杜虎符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秦国虎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瑰宝。透过虎符的造型和铭文,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秦国面对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招贤纳士的局面,通过商鞅变法不断加强君王集权和律令制度建设才走上了强国之路。以虎符代表的掌控军队的强国举措使得秦国最终形成了“横扫六合”的雄师铁骑,进而消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

    3.jpg

    9月26日,发放的贴纸“三彩骆驼载乐俑”

    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1959年出土于西安市西郊中堡村,七名神情各异的男乐俑盘坐于一匹骆驼背部的平台上,分别执箫、笛、箜篌、琵琶、拍板、排箫、笙等乐器演奏,中间站一姿态婵媛的女舞俑似合着节拍宛转而唱,该文物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代的陶瓷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三彩陶器的烧造在唐代达到鼎峰时期,创造了浓艳瑰丽的唐代艺术风格。三彩陶器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具,制造时入窑两次,先烧釉,釉以铅为熔剂,高温下呈玻璃状可流淌,唐三彩正是利用这一特点,使不同色釉于高温下交混,制造出绮丽的艺术效果。正因如此唐三彩技术除器物外,广泛运用到人偶、禽兽雕塑的装饰上。绝大多数的唐三彩用于殉葬,极少用于日常生活。唐代的厚葬风气加速了三彩业的发展,使三彩成就达到巅峰。

    4.jpg

    9月28日,发放的贴纸“西汉鎏金马”

    西汉鎏金马为西汉的文物,1981年5月于陕西兴平市茂陵陪葬坑阳信墓南出土,现收藏于茂陵博物馆 。西汉鎏金马为中国出土的少数秦汉时期鎏金马之一,为国宝级文物。

    汉鎏金马体长76厘米,高62厘米,重26公斤,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尤为生动,粉鼻亮眼、昂头、眼圆睁、鼻鼓沿外翻、耳壳薄而高耸、口微张,露出牙齿六颗,两耳竖立,耳间有鬃毛,颈上刻鬃毛,作站立状,颈部和前胸肌深陷,四肢筋健明显,马身中空,为西汉时代典型的大宛马的特征。

    阳信长公主墓位于汉武帝茂陵东约2公里处,即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以北的高干渠北,俗名“羊头冢”。1981年4月,豆马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掘出一批文物,大小计200多件,其中就有西汉鎏金马,西汉鎏金高擎竹节薰烟炉等,文物上有铭文,证明该墓为阳信长公主墓。

    据推测,西汉鎏金马可能为阳信公主之物,为汉武帝对其的赏赐。秦汉时期鎏金铜马的发现为极少数,因此其具有很高的史学、考古和文物价值,它还为冶炼工艺、造型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为继承“黄金涂”尖端技术提供了鎏金马样品。由于西汉鎏金马原型为汉武帝时期经由丝绸之路引进的外来马种,故其既是汉代养马业兴盛的体现和汉代马文化发达的见证,也是大汉帝国时代精神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