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月之痕
文/魏阳
兰台虽小大世界,馆藏档案知春秋。凤翔,古称雍州,春秋时期,秦德公迁都于此,它是秦人崛起的地方,也是始皇加冕的地方。由古至今,凤翔在雍秦文化、苏轼文化、凤文化的熏陶之下贤才辈出,并且依靠其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在历史上有关西大都会之称,现在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自秦至今,凤翔几经变迁和改革,不仅给我们留下许多物质财富,更给我们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税收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归档存记忆,留档鉴未来,凤翔“税月”以档为痕,筑起了一篇篇满载功碑的史册。
步入档案馆,一日读千年。那一笔一划刻于书页上的文字,带我们回到千年以前,细细品味凤翔税务那历经沧桑,卓然而立的时代。商鞅均定赋税、变法强秦;杨炎量出为入,实行两税;凤翔知县舒向第为民请命,减免赋税;苏东坡心系民生,官榷与民。凤翔很多地方因原为税务关卡而已“务”命名,这一现象自宋代就已开始,如石落务、尹家务、南务、北务等。据史料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凤翔税卡达25处,居全国第三。清朝光绪二十八年设凤翔府盐务局;凤翔酒税占全国三分之一;2002年2月,在凤翔区田家庄出土了清代石碑,碑文上记载了清朝道光年间惩治贪腐,地方管理多收皇粮被上级发现后查究的事情,以此树立石碑,详细记载,警示后人,现此石碑存于凤翔区博物馆内。总而言之,凤翔由古至今,经历起于秦,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包容并蓄的文明涵养精神,培养了诸如李淳风、杨从仪、秦穆公、张载裔、孙张杰、张舜典、袁应泰、窦应昌等一代又一代的天之骄子,出现形成自己独有的八大文化—秦文化、凤文化、西府民间文化、苏轼文化、凤酒文化、佛教文化、西府饮食文化以及读耕文化,凤翔税务也从众多档案纪实中汲取养分,并且逐步形成自己文化精神—“严法当责,厚朴规范、进取创新”。
1853年,清咸丰三年,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筹措军饷,陕西省规定开征厘金,据凤翔区税务局收录的《陕西财政说明书》记录:“厘局创设于咸丰八年,设在凤翔县,下属五个厘卡,主要对药材、棉花、布匹、皮毛、杂货、洋斜竹布等抽厘”,将厘金收入汇至陕西厘税总局。1913年,民国二年,凤翔设局开征印花税,之后,相继开征屠宰税、烟酒税、消费税、营业税、筵席税,并于1941年,设立赋税经征处。据原凤翔县地方税务局《税务志》记载,1942年,凤翔设财政部陕西区直接税局宝鸡分局凤岐查证所,5月又成立凤翔县地方款稽征处;1949年7月,凤翔人民政府税务局成立;1958年原凤翔县财政科与税务局合并成立原凤翔县财政局;1982年移居新的办公楼,开始实行利改税的第一步。
1993年,财税改革体制前夕,中央政府的财政陷入了极其拮据的窘境,为保持中央收支平衡,分税制改革成了当时“强地方、弱中央”背景下的大势所趋。据原凤翔县税务局档案室卷宗记录,1994年9月,凤翔县税务局分离而成凤翔县国家税务局和凤翔县地方税务局。现凤翔区税务局廉政文化展厅与凤翔税苑内陈列的照片与资料,生动再现了1994年分设至今,凤翔税务人20余载砥砺前行、风雨兼程的奋进,生动诠释了“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宗旨。
2016年5月1日0时1分,伴随着全国“营改增”改革试点的全面推行,凤翔成功开出了“营改增”的第一份增值税普通发票,这份发票复印件现被完整保存在凤翔区税务局档案馆内。2018年,环保税顺利开征,同年4月2日,凤翔税务局成功开出第一张环保税完税凭证,征收水污染物环保税840元,通过照片将这一征收过程持续记录,现照片被完整保存。
2018年是中国税务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十九大之后,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步伐加快。7月20日,新组建的国家税务总局凤翔县税务局举行挂牌仪式,标志凤翔县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正式合并。2020年6月23日,凤翔“撤县设区”后国家税务总局宝鸡市凤翔区税务局正式成立,揭牌仪式上升国旗的庄严、领导致辞时的恳切、税务干部的英姿飒爽的剪影全部被留存在摄像机内,留档以印证凤翔税务局沧桑巨变。
自2006年被陕西省档案局评为陕西省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证AAA级档案室以来,凤翔区税务局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管理档案室,积极争取管档资金、合理配置管档人员,尤其是国地税合并以以来,我们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经过领导的合理部署,区局办公室承担起档案管理的基本职能,基本达到了档案分类科学、人员到位、设施齐备的标准。
档案无语,薪火相传文明史,档案资料见证了凤翔税务的历史变迁,更启示着我们当代税务工作者记录留存档案,以存真求实的谦卑记录现在,以鉴往知来的态度服务未来。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宝鸡市凤翔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