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爱国卫生运动中的延安盲人说书人

    作者:刘茜 发布:2024-04-30( 浏览 14136 人次)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伟大创举。2024年是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2周年,今年4月也是第36个“爱国卫生月”,让我们通过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一起了解爱国卫生运动和“爱国卫生月”的由来。

    1952年,新中国建立初期,美国出动共14批148架次飞机侵入我国安东、抚顺等地播散带有细菌、病毒的昆虫,妄图扰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平稳发展的步伐。为了阻止其在朝鲜和我国进行细菌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证国家建设顺利进行,当年12月,国家政务院(国务院前身)成立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卫会”),该组织以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为工作方法,主要职责为:拟定与组织贯彻各项与爱国卫生有关的方针政策,发动广大群众开展除四害、讲卫生、防治疾病等各项活动,广泛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人口卫生素质,不断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保障人民健康水平。爱卫会于当年正式开展了从上至下、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与社会背景下,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 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极具时代与地方特色的宣传形式,馆藏记载的1952年延安地区说书人训练班的盲人下乡宣传正是其中突出事例。

    10.jpg

    据馆藏档案显示:建国初期,为使群众在有限的新闻渠道中尽早知晓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各地成立说书人训练班,并采取当时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流动说书演出,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延安说书人训练班的盲人当时正是在爱国精神感召下,不顾自身安危,积极踊跃报名下乡宣传爱国卫生相关知识。档案中详细记载了韩起祥等五名盲人说书人下乡时的装扮为“每人脖子上插着一个苍蝇拍,行李上拴一个老鼠夹子,一只胳膊夹着鞋(道路泥泞无法穿),一只胳膊夹着棍,队伍前头有个人引路,出大门锣鼓一敲,就唱起了宣传歌谣。”他们把卫生知识歌谣编得朗朗上口,如:“消灭苍蝇要雄黄,夹一块炭火放在碗当中,雄黄撒在炭火上,再寻个饭碗来扣定,烧好的雄黄烟灰和糖水,苍蝇一吃就送命!衣裳常放开水煮,想生个虱子它万不能。桃树叶铺在席子底下,把虼蚤一个一个熏的都死净。要治臭虫有羊叶和柴花,熬成水就往墙上泥,泥一次保险三年没臭虫。老鼠夹子放上肉,老鼠一动就送命。崄畔周围草锄净,大粪臭水土埋定。牲口圈安远些,少哄蜢子不咬人。”群众听了都说“好办法,这些东西咱乡下都能弄到。”说书人不分春夏秋冬,不管山沟险峰,只要有人在,他们就能宣传到。用盲人说书人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说的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到冬天我们可以深入到老乡家炕上说书,但是电影、剧团不可能放在老乡家炕上演。”这种灵活而生动的宣传方式受到了老乡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在志丹县说书,方圆三十里的人们得知消息都骑着毛驴成群结队地进城听新书,其他村庄也多次捎信来请,有的煮面条,有的杀鸡招待,还有的村专程派人来接,每位盲人都有专人照看,甚至把他们背起来送到安全的地方。就这样,原本计划20天宣传25次,结果增加到31次,和12000多名群众见了面,往返走了450多里路,给18个村庄和2个镇子的群众都进行了宣传,并动员大家做了45个老鼠夹子和100多个苍蝇拍,盲人说书对爱国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爱国卫生运动由临时突击型逐步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管理的方向迈进,全国爱卫会第八次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从1989年起,在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活动的同时,要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经征求部分省、市意见,决定将每年4月定为全国的爱国卫生月(因气候条件不同,具体日期各地可适当调整),通过爱国卫生月活动,强化群众的大卫生观念,推动爱国卫生工作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