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档案故事】找寻“白灵”的印记

    来源:宣传处 作者:贺瑾 发布:2019-03-10( 浏览 7351 人次)

    1.jpg

    3月7日,陕西省档案馆迎来了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查找革命烈士张景文的档案资料。张景文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来到这里,有什么样的故事?

    2.jpg

    《白鹿原》中的白灵 以她为原型

    小说《白鹿原》中有一位个性鲜明的女革命者——白灵。白灵出生时正值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之际,她生时眼中就有凛凛傲气。小说中白灵与白鹿原上坚持儒家文化传播的朱先生和白嘉轩不同,她是白鹿原上心地最纯良的革命者。她在私塾学习后就以死相逼,早早离家到省城接受新式教育。大革命时组织学生搬运死尸,砸穿院墙逃婚,一封信闹得未婚夫家鸡犬不宁。在国共反目,反动政府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时,她加入了共产党,一砖头砸断陶部长(戴季陶的原型)的鼻梁,被人称为“关中冷娃”。临死时,她大骂残害革命青年的毕政委是“一个纯粹的蠢货,一个穷凶极恶的无赖,一个狗屁不通的混蛋”。

    正是她出生时眼神中的那股傲气,造就了她的性格,让白灵拥有了一段轰轰烈烈而又极富激情的短暂生命。

    小说中生命力旺盛的白灵,经过历史学家考证,是有其原型的,这就是我们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张景文。

    生为女子 却非传统女子

    3.jpg

    来到档案馆的张菊惠女士是张景文的侄女,她想要查询1950年关于姑姑当年追悼会报道的档案。张菊惠说,从2000年到现在,她一直寻找姑姑当年的“足迹”,每多了解一分,便更佩服这个伟大的女性一分。

    张菊惠娓娓道来关于革命女烈士张景文当年的故事。张景文,乳名张秀云,是白鹿原东南部的蓝田县安村乡宋家嘴村人,出生于1911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当年张景文家十分富裕,蓝田县有一所出名的教会学校就是由她的父亲办学。因为家庭富裕,张景文又是幺女,在旧社会她不仅没有裹小脚,更有机会到教会学校读书。

    张菊惠老人回忆自己的父亲曾经对她说过,姑姑这个人不是个传统女子,性格直率、做事干练,非常热血,好打抱不平、爱主持正义,而且特别喜欢跟穷人在一起。张景文在乡间,经常把家里的白馍拿出来送给吃不上饭的穷孩子和讨饭的人。有一年临过年,她自作主张把家里刚蒸的包子拿了许多送给穷人,父亲斥责她时,她说:“哪怕我不吃,也不能眼看着这些人挨饿。”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个小商贩,存心欺哄一个不识数的农妇,在一旁的张景文二话不说,上去就踢翻了商贩的担子,折断了秤杆。

    张景文做事很执着,对热衷的事情一腔热血,对认定的信仰永不改变,于是她不顾家里的反对,坚决走上革命的道路。当时家里的阻力非常大,张景文的父亲说:“我不让你裹小脚,准你读书,并不是要你参加革命,你,还得做一个女孩子!”可是认准了要革命的张景文,又怎会做传统的女性,家中的无心之举,却为她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创造了客观条件。

    成为女子  却是女中豪杰

    4.jpg

    张景文的故事之所以能被写进小说,登上大银幕,皆因她太具特殊性。《白鹿原》中有一段白灵和西安学生痛打陶部长(戴季陶)的镜头,现实中张景文也是学生运动的骨干。1932年4月,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打着视察西北的幌子来到西安,实际是来兜售反动言论,为了拍长官的马屁,陕西省教育厅决定在民乐园礼堂召开各校学生代表参加的欢迎戴季陶大会。当时在西安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张景文就在观众席中,她面对戴季陶在台上的胡说八道,组织学生向上递纸条质问,戴季陶或支吾搪塞或不做理会,张景文一声“打”,同学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石头、砖块、瓦片扔向戴季陶。张景文还带头烧了戴季陶的汽车,于是她便成了同学们口中“第一个打戴季陶的女娃”,一战成名成为了西安学生运动的领袖。

    张景文十分有才华,在戴季陶事件后,她一度回到蓝田老家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实际上她的身份却是地下党,对,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用摩斯密码暗号接头的地下党。张菊惠说:“电视剧中演的一点都不夸张,现实比电视上还要小心翼翼得多。”当时张景文曾多次受家族势力的保护才得以脱险,连她的父亲都为她藏过机密文件。后来她因身份暴露再次被捕,出狱后来到陕甘边区南梁镇的列宁小学当起了校长,曾担任妇委会长。张景文一到列宁小学就开始认真组织穷苦老百姓学文化、学知识。那时的南梁镇很穷,老百姓文化程度很低。据后来华池县的书记回忆,当年过节时,老百姓就用泥巴做模子,放个玉米就是个玉米形状,放个麦子就是个麦子形状,再弄锅煤灰,印在门窗上,当做门神、窗花,寓意好兆头,穷到连剪窗花的纸都没有,更别说让孩子去上学了。张景文来了以后,挨家挨户地动员穷苦人家的孩子去上学,因为她自己受过教育,知道只有有文化、懂道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怎样才能救中国。

    逝为女子 死时仍是花样年纪

    5.jpg

    1935年3月,张景文的爱人牺牲,但是她并未停止战斗,同年秋天,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陕北发生错误肃反,张被诬陷为白区来的“奸细”,受迫害致死,死时年仅二十四岁。

    1950年为张景文平反,为其开了追悼会。张菊惠说,“那时家里人都还不知道她是怎么死的。”2000年南梁革命纪念馆整理烈士资料时,才发现竟没有张景文如此独特的一个奇女子的详细资料,于是便在全国各地寻找,迷雾慢慢被揭开。

    6.jpg

    张菊惠说,十八年来,她从未放弃寻找姑姑的历史资料和档案,因姑姑牺牲得早,自己并未见过她本人,她的故事都是听父辈讲起。后来参加一些活动,认识了不少老革命的后辈,每每提到张景文,很少有不知道的。于是,关于张景文的故事,也从这些后辈口中流传下来。

    这些故事,让空气中弥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味,一个年轻的女性,能让这么多人记于脑海,想必是不普通的。

    然而她,不过是千万个“她”里面的她罢了。

    谨以此文献给刚刚过去的“国际劳动妇女节”和每一个平凡又伟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