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西安民生百货钟楼店宣布闭店,有人说又一个“老家伙”倒下了,也有人说老西安人的回忆又少了一个......
1949年5月西安解放,百货商场开始取代小商小店,开始对各类小商铺进行集中整合。据我馆馆藏记载,50年代初期中国百货公司西安分公司和西北分公司在西安设点,然而西安真正有自己的百货商场是50年代中期。这些现代人口中的“老家伙们”那时的名字叫做百货大楼、百货商店、百货商场。
1954年10月,中山大楼在东大街上建成开业,很久之前的东大街被称为中山大街,所以它被称为中山大楼,如果你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那老西安人一定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华侨商店。
如今,曾经辉煌一时的“华侨商店”已被更加高级的大厦替代了。
仅仅两个月后,西安第二家大型百货企业就落成,1954年12月28日,西安解放百货大楼在解放路北段建成开业。解放路是当年最繁华的路段了,平均日流量能够达到20万。
据老一辈西安人回忆,解放大楼共四层,一层卖脸盆、暖瓶、搪瓷缸子、碗、鞋、帽、袜子、毛巾、糖果、点心、水果、干果、擦脸油、牙膏、香烟、火石等(那时人们经常用自己剩下的火石加两分钱就可以换一个新的)。二层卖文具、锣鼓等,三层卖布匹、棉花、服装等(那时买布是需要布票的)。四层之前没有开放。
自那年开始,西安百货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1960年,西安市商业局决定修建钟楼百货大楼和莲湖路百花村服务大楼,最终分别选址在钟楼的西南角和莲湖路交叉口西北角。
在距离莲湖路百花村服务大楼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老西安人记忆里的标志性建筑——北大街商场,刚建成时因货品丰富是全市知名的大商场。
此后,西安百货业因为拔苗助长,出现了一些问题,个子长高了智商却跟不上,管理上一度十分混乱,故60、70年代,这种百货模式都在摸索中确定试点、进行整改。
这一现象到了80、90年代,经过各方努力得到了改善。唐城百货在1989年被评为陕西省八十年代十大优秀建筑,1990年西安解放大楼被评为“三优一满意”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东大街唐城百货、西安民生、开元商场三足鼎立的局面。
“唐城百货,在您心中,伴您生活” 这句广告词当年堪称经典,那时的唐城百货最受欢迎的商品是羊毛衫、音响。
1991年,解放大楼也进入鼎盛期。经过36年的发展,大楼的建筑面积已达7337平方米,营业面积3700平方米,职工809人,经营品种两万余种。由于地处火车站的繁华地带,这里终日人流如潮,日均顾客流量多达15万人次,年营业额近一亿元。坚持了十几年后,2003年7月,解放大楼老楼与后面空地(原灯光球场)经过改造合为一体变身西安书林,设计了中厅,装上了自动扶梯,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专业化图书批发市场。
然而在这些“老家伙”里,位于解放路上的西安民生百货大楼确实是西安历史最悠久的商业企业了。这家民生大楼建立在原西安孤儿教养院的旧址之上。西安孤儿教养院由张子宜创立于1922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孤儿院搬迁到了新址,孤儿院搬迁后,张子宜便将原孤儿院改为“民生市场”,所以叫“民生市场”。据老人回忆,那时的民生市场,从早到晚,客流不断,是西北地区最大、最热闹的市场。解放初,民生市场有摊贩300多家,在人民政府大力的扶持下,到1951年,市场摊贩已超过了1000家。经过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到1954年,有240多个摊贩组成了“民生合作商店”,形成了“民生百货商店”的雏形,1958年9月,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我们今天的“民生百货大楼”。
钟楼的民生百货大楼闭店了,解放路的还在正常营业。时代的变化,各种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在冲击着这些老牌的百货企业,这一幕多么像当年百货企业取代小商铺的种种情景。
于回忆
我们叹一声可惜
于未来
我们又充满期待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