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档案故事】一张1958年的报到证——中国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从此扎根陕西

    来源:宣传处 作者:贺瑾 发布:2019-07-14( 浏览 3156 人次)

    2019年7月7日,中国黄土画派代表人物刘文西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6岁。

    也许行业外的人对刘老并不十分熟悉,但是他的画作大家一定都见过。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646.jpg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650.jpg

    这是1997年4月2日刘文西为人民币画的毛主席头像。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制钞公司的工作人员找到当时正在北京开会的刘文西,请他为第五套人民币设计一幅毛泽东头像。当时的照片已经选定,是一张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拍摄的正面免冠闪光照,这张几经修改过的照片非常模糊,又没有阴影,因此要达到人民币上画像的制作要求,其绘制难度便可想而知。刘文西没有气馁,凭着多年积累的深厚功底,最终不负众望,成功完成毛泽东头像的画作,也就是我们大家看到的人民币上毛主席的头像。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653.jpg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656.jpg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659.jpg

    (馆藏图片——贺瑾摄)

    翻阅馆藏档案,我有幸找到了一张报到证,这是刘文西1958年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后,被分配至西安美术学院工作的报到证,这意味着从此他便扎根陕西美术界,开启了数十年的创作和育人,同时他也在这片黄土地上创立了有着地域特色的绘画门派——黄土派。

    生平介绍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703.jpg

    刘文西,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州,1950年,刘文西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上海育才学校正式学习美术,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受大师潘天寿先生等老师的直接教导。1958年毕业后自愿到西安美院工作,2004年4月17日,经过刘老的努力,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黄土画派”在西安市正式成立。去世前,刘文西任中国美术协会顾问,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会委员,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

    作品展示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705.jpg

    1957年毕业实习时,正值24岁青春年华的刘文西主动选择去陕北。革命圣地延安和雄浑厚重的黄土地一直是这位来自江南繁华地的青年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也最终成为刘文西创作的热土。他以一个画家特有的慧眼敏锐地捕捉黄土高原上独特的苍凉和浩瀚的大美,他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创作着。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刘文西的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毛主席看了说:“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叶剑英也特别喜欢这幅画,为此特意接见了刘文西,刘文西也重画了一幅送给叶剑英。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709.jpg

    刘文西中国画作品《祖孙四代》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712.jpg

    《黄土情》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715.jpg

    《陕北老农》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728.jpg

    《同欢共乐》

    微信图片_20190714102429.jpg

    《山姑娘》

    他的故事

    《陕西日报》在60年代曾发表文章评价他说:“刘文西同志是一位有着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刻苦勤奋的青年画家”。

    刘文西先后赴陕北黄土高原采风、写生、体验生活达到90多次。陕北的每一条山沟沟里都有他的足迹:在窑洞里包饺子、喝高粱酒、高原上扭秧歌、唱信天游、和老乡们一起过年,刘文西俨然成了黄土地上的农民。

    微信图片_20190714101734.jpg

    我馆馆藏恰好有关于刘文西最初在陕北进行创作的一些资料片段,归纳整理后成了独家的故事,让我们更能了解刘老是如何在创作中爱上这片黄土地的......

    刘文西从被分配到西北的第一天起,就感到能在革命圣地延安所在的陕西工作,令他非常鼓舞和兴奋,并下定决心按照当年毛主席指示的“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去工作。1958年冬天,他和同学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天气中,参加了延安延惠渠的修建工程,和当地的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1964年,仅仅五年时间,刘文西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前后十一次下乡下厂,行程一万多里,画了三千多张生活速写,完成了七十余幅作品,发表的就有四十余件,有的画一版再版发行量达到三十余幅,可见他的画当时是深受群众喜爱的。

    刘文西的画紧跟时代、很接地气,这也是他的画受欢迎的原因。在我国大跃进时期,他热情歌颂了敬爱的党和毛主席,创作了《毛主席在延安》《在毛主席身边》《拉家常》《毛主席与牧羊人》《毛主席参观丰产田》《黄河岸上》(歌颂毛主席和大跃进时期的英雄形象)等;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日子里,刘文西的作品歌颂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歌颂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给人以坚定的信心,作品包括《毛主席在大生产中》《同欢共乐》《更高地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前进》《书记到车间》等;在党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全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时期,刘文西又创作了《光辉的榜样——雷锋》《书记和老贫农》《炕头夜话》《祖孙四代》等。还有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领导我军转战陕北的革命历史组画《曙光在前面》。他的作品一直在鼓舞人民团结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1991年,刘文西分别前往港澳、新加坡、日本等地举办画展,那时也创作了不少有着西方特色的绘画作品。人民日报、文汇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都曾为他开辟作品专页。然而最广为人知的,依旧是那些来自人民中的创作。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睹”,一代美术大师吴作人曾这样评价过刘文西。刘文西一生画过最多的是劳动人民。

    他所有关于创作的想法都很简单,三句话:“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启示您怎么创作,路该怎么走。”在他心中,“为人民服务”永远是创作的出发点。

    人生有离别,刘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