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档案文化 > 兰台文苑

    【档映陕西】热剧解读《长安十二时辰》之二:唐长安城那些街和坊

    来源:宣传处 作者:贺瑾 发布:2019-07-29( 浏览 8623 人次)

    上一期我们在“热剧解读《长安十二时辰》之一”中提到了“大案牍术”这个唐朝档案大数据库的故事,这一期,我们接着这个话题,来聊一聊剧中的数据来源地,当年唐长安城的那些街和坊,现在它们又变成了什么样?

    望楼是否真的存在?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20.jpg

    剧中,在外面冲锋陷阵的张小敬和旅贲军与幕后操盘手李必之间传递消息靠的是望楼,上传下达完全靠望楼的一套击鼓挂牌子的秘语,而剧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大案牍术所依靠的大数据库,都是靠望楼来收集坊间情报,汇总而得。那么在唐长安城,望楼是否真的存在呢?

    上一期说过,在历史上,靖安司并没有确凿记载,望楼也不是剧中所说的望楼。唐代邵谒《显茂楼》中曾经说到“惟有望楼对明月”,这里所说的望楼说的是军事要塞的“岗楼”,并不可能在京城出现。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22.jpg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长安城总面积约为84.1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各有三个城门,城区有一座皇城,三座宫城——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还有108个由东西南北的街道分割而成的坊区。按照当时唐朝制度的规定,在城门、每个坊的坊角,均设有负责巡查街道的街铺,数量至少有近百个,每个街铺依据大小配备数量不等的士兵,整个长安城负责这项工作的士兵数量可达数千人,类似我们现在的巡警。在唐代的坊门前,不少都有观察治安的门楼,明清的牌坊其实就在门楼基础上演变来。

    据史料记载:“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根据唐朝的规定,长安城的城门、坊门的开闭都有特定的时间,时辰快到时,东西朝堂开始击鼓,听到鼓声的各个街铺依次开始击鼓,百姓们听到鼓声就能够判断自己是不是该出坊回坊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这样形容:“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站在高处俯瞰整座城市,一百零八坊星罗棋布,就像纵横交错的棋盘。接下来,我们再重点讲一讲剧中提到的几个坊,它们的演变。

    西市——平民聚集的国际贸易市场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26.jpg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29.jpg

    剧中最开始的镜头,一名官员站于城门之上,伴随着鼓声大声宣读圣旨,“上元节西市开市,商队无论来自何方何国,只需一次勘验入市,此后十二时辰内,皆可于坊间自由来往”。剧中提及开市在巳时,实际唐朝分为东、西两市,每日要午时开市,也没有经营十二时辰,每次击鼓300下开市,到傍晚太阳下山时,击钲300下闭市,上元节特殊。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31.jpg

    《长安志》描述:(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 四面立邸,四方珍奇, 皆所积集。东市靠近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等皇城宫殿(今西安交通大学附近),所以围绕东市附近,建有众多达官显贵的豪宅大院,因此在东市中随处可见“奢侈品”商铺,属于高端消费人群所处的商务区。西市则相当于国际化的商贸大市场(今大唐西市),平民百姓聚集之地,较东市而言,西市更加平民化、大众化,人流客源也比东市较为复杂,所售商品也以日常商货与小额消费为主。据史料记载,西市商品,吃、穿、用行行都有,因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有不少胡商还带来了一些闻所未闻的东西。唐朝文学专门记录各种奇闻怪谈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当年的右相李林甫(《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林九郎的人物原型),十分喜欢宴请僧人,有一次赏赐给僧人一只彩色竹筐,里面装着一物类似生锈的钉子,这僧人不识货,因而非常失望,但散席后,他还是照常来到繁华的西市,打算将手中彩筐转手倒卖,便找了一名胡商问这彩色竹筐的价钱,还尝试着提出了一千钱的价格,胡商惊讶地说:“这是宝骨啊,值一千万。”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36.jpg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40.jpg

    但遗憾的是,如此辉煌热闹的西市,却随着唐朝的衰落,被一场大火彻底摧毁。

    光德坊——长安城内军事战略要地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43.jpg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46.jpg

    剧中靖安司所在地光德坊,在今友谊西路西段北侧附近,距离西市不远,因此不少消息都可以用快马迅速传达。原著中对靖安司选址描述为,“同坊有京兆府(历史上在此坊),便于案牍调阅;西邻西市,可以监控胡商;北接皇城,时刻联络宫中;东连朱雀大街,易于调动兵力”。可以说剧中为了靖安司的选址颇费心思,一来它位于平民聚集区,更易于收集情报,二来它离皇城不远,又与当时具有市政府功能的京兆府同属一区,剧中有一段李必说:“务必将狼卫在光德、通义两坊截住”,说明这里是具有保护皇城功效的长安城内战略要地。而通义坊还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的旧宅所在地。

    书中描述光德坊三渠入坊,经过靖安司的后花园,用油纸和渠水传递消息。历史上的光德坊确实有渠,考古实测南北长544米,东西宽1020米,面积554880平方米。坊的四面各开一坊门,中有十字大街。西部有永安渠水自南而北流过。而据史料记载,光德坊旁边的兴化坊更是当年皇亲国戚居住之地。

    平康坊——唐长安夜生活之处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50.jpg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54.jpg

    剧中,张小敬有不少重要的消息都从平康坊得来,唐代的平康坊是什么地方呢?《开元天宝遗事》:长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侠少,萃集于此。兼每年新进士以红牋名纸,游谒其中,时人谓此坊为风流薮泽。可以得知,平康坊即是当年长安城的烟花之地。

    据说,平康坊是长安108坊中最美的一坊,也是夜生活最丰富的地方。《长安志》:平康坊因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有趣的是,剧中描述大反派林右相也是居住在此坊。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56.jpg

    在唐朝过夜生活的大多是读书人和官吏。我们来看看平康坊的地理位置,平康坊位于皇城东南侧,就是我们现在的东南城角附近。平康坊隔了一条街就是崇仁坊,是科举后通过的人等待授官居住的地方,这一等有的是一两年,有的是三四年,这些人中不乏有文采的诗人,据说,当年李白和杜甫就是平康坊的常客;前文提到过东市附近达官显贵居住较多,平康坊就在东市旁边,所以平康坊周边的几个里坊,居住的多是朝中官员,另外唐长安的15个进奏院(唐朝外地驻长安办事处),也就是现在的驻京办,全设在平康坊中。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359.jpg

     另外,有专家表示,平康坊产生了当时第一批的双语导游。众所周知,当年的花娘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时常要充当文人墨客的伴游,当年以大唐繁盛的经贸往来,不少来自国外的客商也会来到平康坊寻乐,于是不少花娘们还得钻研外语。

    怀远坊——不是回民街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402.jpg

    剧中,长安城有一处特别的坊,描述为胡人聚集处,叫做怀远坊,剧中称此坊居住的人为坊众,于是,便有人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剧中的怀远坊是不是咱们现在的回民街?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404.jpg

    怀远坊位于大唐西市正南,《长安志》载此坊古实测南北长540米,东西宽1033米,面积557820平方米。四面各开一坊门,中有十字大街,位于今天的科技路附近,从地理位置看与回民街没有任何关系。

    据史料记载,怀远坊内有大云经寺、功德尼寺,住过唐朝开国将领樊兴,他跟随李渊平定长安,被封为左监门大将军,此坊唐代还因贩卖弓弩出名。

    剧中所说安禄山在怀远坊设置了一个胡人居住的坊,方便安插自己的亲信,这个是没有历史根据的,据史料记载安禄山当年的宅邸在亲仁坊,东市附近。

    何家村——真的有宝贝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407.jpg

    剧中,在张小敬与地下城葛老交锋的过程中,葛老心心念念一个叫做“何家村”的藏宝地,葛老说:“这些藏在何家村的1356件金器,代表着大唐的最高工艺,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但是葛老拼劲全力都找不到“何家村”,为啥找不到呢?因为当年何家村不叫何家村,它叫做兴化坊。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411.jpg

    何家村就在唐长安城兴化坊邠王府的位置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何家村发现了距地表 0.8 米深处两个紧挨着的大陶罐和一个银罐,三个罐中共有文物一千多件,其中数十件被定为国家一级以上文物。

    文物中有大量唐代金银器窖藏,共计金银器、宝玉珍饰、贵重药物、中外钱币千余件,其中的赤金走龙、杨贵妃“肌肤已坏,香囊尤在”的葡萄花鸟纹香囊的工艺之精美都震惊世人。剧中的葛老为什么那么想找到这些宝贝呢?据计算,当时何家村遗址出土的文物,仅仅金银和玉带銙就值3830万钱。《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天宝五年“斗米之价,钱十三”,3830万钱可购米300万斗,约相当于15万男丁一年缴纳的租粟。

    微信图片_20190729095414.jpg

    据考证,兴化坊先后住过的达官显贵有邠王李守礼,密国公封德彝,晋国公裴度,尚书租庸使刘震等人。这些人都有可能是何家村宝藏的埋藏者,现在最主流的观点是尚书租庸使刘震。据《太平广记》记载,公元783年,在长安发生过一次叫“泾原兵变”的动乱。有学者认为何家村遗宝并非个人财产,而是收缴上来的赋税及官府的财宝,因突发事件刘震来不及上交朝廷,只能作埋藏处理。

    对于《长安十二时辰》的热剧解读就告一段落了,有人说这部依据档案大数据功能破案的古代反恐大剧,是档案最好的宣传片,反观之,热剧之所以热,因其深刻的内涵,无一不是建立在对古代档案记录真实考证的基础上的。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是有了真实记录每个时代生活的档案,才有了今天的热剧。